恋人之间常有眉目之间的传情和语言的沟通;
恋人之间有美化对方,只见对方优点而不顾及其他的倾向;
恋人有力图完善自己而与对方协调起来的倾向;
恋人会在日常的一举一动里表达对对方的关心,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恋人常会戒备对方会被别人抢走,有独占对方的欲望。心理学家李(Lee,1974)的研究发现,现代青年男女的爱情关系,不外以下六种形式:浪漫式爱情。将爱情理想化,强调形体美,追求肉体与心灵融合的境界。游戏式爱情。视爱情如游戏,只求个人需要的满足,对其所爱者不肯负道义责任,因而对恋爱对象的更换,视为轻易之事。占有式爱情。对所爱之对象,赋予极其强烈的感情,并希望对方回应以同样的方式,对其所爱,极具占有欲,对方稍有怠慢或忽视,即心存猜疑妒忌。伴侣式爱情。在缓慢中由友情逐渐演变成的爱情,温存多于热情,信任多于嫉妒,是一种平淡而深厚的爱情。奉献式爱情。信奉爱情是付出不是索取的原则,甘愿为其所爱牺牲一切,不求回报。现实式爱情。将爱情视为彼此现实需求的满足,不求理想的追求。“男子娶妻,煮饭洗衣;女子嫁汉,穿衣吃饭”,正是这种爱情的典型。与上述将两性之爱进行硬性分类不同,另一种很受重视的爱情理论是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88)提出的爱情三元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爱情虽复杂多变,但基本上不外由三种成分所组成:
动机成分。爱情行为背后的动机,对人类而言虽未必全是由于生理上的需求,但绝不能否认,性动机或性驱力,以及相应的诱因,如异性之间身体容貌等特征是原因之一。
情绪成分。属于爱情的情绪,除了爱与欲之外,可能夹杂着其他的成分,所谓酸甜苦辣的爱情滋味。
认知成分。爱情中的认知作用,对情绪与动机两种成分而言,是一种控制因素。如果将动机与情绪分别视为电流与火花,认知就是开关或调节器,它可斟酌爱情之火的热度予以适度调节。按斯腾伯格爱情三元论的见解,虽然两性间的爱情形式因人而异,其实都是由这三种成分彼此以不等量的混合所演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