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父母爱对子女进行很多评价和控制,当子女反驳的时候,他们立马回击:“你有没有按我说的做、怎么想的我怎么可能不知道?不看看谁把你养这么大!说你都是为你好!”言下之意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是我,而我这些做法出发点也都是爱你。这类父母通常都很自恋。自恋者的普遍心理特征是浮夸、渴望赞美、缺乏同情心、拥有特权感、妄自尊大、嫉妒。
第一,浮夸外向型:他们往往过着不错的生活,希望子女进入他们的社交圈,按照他们的模子来发展。他们给所有人报以热情,而你作为他们的孩子却鲜少得到。
第二,成就导向型:成功取决于你做了什么,而非你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希望你无人能及,会因为你考出好成绩,找个好伴侣,好工作而自豪和炫耀,一旦你做不到,他们会对你百般指责,暴躁如雷。
第三,心身疾病型:这种父母通过疾病和痛苦操纵自己女,为自己扫除障碍,获得注意力。如果你没有给他们回应,甚至反对,他们就会表现出身体的不适或虚弱:“你看看你不听话,都把我气成什么样子了!”
第四,情感饥渴型:当你向父母抱怨自己辛苦不易时,他们非但无法提供安慰,反而会滔滔不绝讲自己多么不容易。作为孩子的感受无法得到重视,只能选择闭口倾听或者逃避。
诚然,和自恋型父母相处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他们以爱的名义满足自己的自恋会让子女产生一种无力感——除非我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否则我在他们看来就是错的,是不孝顺,甚至一无是处。
如何减少自恋型父母对我们的消极影响呢?首先,作为子女,我们需要看到,我们的父母并非生来如此。自恋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孤独和恐惧,这和他们在孩童时代遇到过的事情息息相关,试着去了解他们的成长史。有的时候,我们渴望自恋的父母给我们更多关注和接纳,这就好像我们像一个乞丐要百元大钞,而他们给我们的却是一块发霉的面包,并不是他有钱舍不得给,而是发霉的面包已经是他们有的最好的东西了。理解这一点,内心的抱怨会少很多。
其次,尝试从自恋型父母身边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真诚、完整的人。对自恋型父母的孩子说,父母不是管太多,就是忽视他们。被忽视后情感无法得到满足,一直渴望父母赞赏和关注。从父母和童年经历中独立出来的一个方法就是让自己从消极的自我暗示中走出来。那些“我做的不够好”“我没办法信任自己”的观点由于你自身内化,就好像父母一直在你耳边唠叨。试着变成肯定的自我暗示——“我已经和之前比有了很大进步”“我可以为自己人生负责”,这样,你才有希望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
同样的,在面对自恋型父母的控制或者忽视的时候,尝试成为一个观察者,不要急于做出反应。而是对情景和情绪做出仔细的观察,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父母表达背后的含义,你会更加有能力做出合适的反应。到那时,父母以爱为名的自恋对你的影响力会进一步减弱,你会更加有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