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哪个重要?”当年笔者在学习教育学时,这个问题曾经被作为基础理论问题讲给大家,并且要求每人就此写一篇感受。因为题目过于泛泛,又不能出课本的圈子,笔者当初绞尽脑汁也没写出什么来。在学术圈外,当人们凑在一起,提到某某人的成长轨迹时,无非也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他爸爸当年就这个样……” “那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
“读不上好学校,他也就这样了……”
其实,这个问题完全是伪问题。一个学者不管是强调遗传的重要性(如龙勃罗梭),还是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如华生),或者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如当今主流教育学理论),都有无数的反例在等着他:同一个家庭里的两个孩子,一个有出息,一个很堕落。两个贫民社区里长大的孩子,一个能成为世界级球星,另一个因为贩毒入狱。至于同一个学校里出来的学生,性格、能力和命运的轨迹差距之大,就更不用说了。不管遗传、环境还是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都是外因。无论是朝夕相处的家庭,还是严密组织起来的学校,都不可能对一个具体的人构成决定性影响。人的成长最终只取决于他的行动,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行动中成长的。要理解“行动中成长”的道理,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任何外界因素只有在一个人的行动中才能对他产生影响。
太原心理医生:一个孩子选择积极听讲,认真学习,学校教育才能对他构成有效影响。同一个孩子也完全可以选择坐在课堂里应付差事,听而不闻。又比如,不少学生(甚至有可能是每一个学生)都会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本人,进而不愿意听他的课。这时候,教师怎么可能把自己的教导通过一双“聋子的耳朵”传达给学生。其次,一个人同一段时间里要面对几个不同事件,几类具体场合,只有他自己才能整合这些处境。仿佛一个导演,将不同底片剪辑在一起。拿儿童来说吧,他们的生活看似很简单,但已经包括了“家庭”、“学校”和“同龄人群体”三个不同的场合。孩子一天之内要在这三个处境中“切换”。家长管不了学校的事,教师无法支配他的家庭生活。双方又都控制不了他和玩伴的关系。在这出生活剧中,家长和老师都不是“导演”,只有孩子自己是“导演”。只有他本人才能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将同时面对的几个场合中的事件结合在一起,构成他自己的整体生活。至于成人,同时面对的不同场合与不同事件就更多了。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具有足够的力量约束他。
太原心理咨询师认为:再次,任何行动都有成败得失。而行动者又会对这些成败得失构成自己的主观认识,即“效果认知”。通过“效果认知”,人们调整自己的行动方式,期望以后取得更好的结果。人正是在这种不间断的“试错”中成长起来的。不要说一个孩子,即使是成年人,进入一个新的工作岗位之初,也没人能够代替 他自己去获得经验。他必须自己闯,不断经历失败,不断获得教训才能成长。和这些在行动中获得的真正的成长相比,回答一堆试卷,拿下一个个“本子”,只不过是形式主义的成长而已。在行动中成长,这并不是一个新课题。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这就是一个基本理论。只不过,皮氏的研究以婴幼儿为主。其实,人的年纪越大,自主行动能力越强,行动在成长中的决定色彩越重。当然,对于一个已经工作,并且有了家庭的成年人来说,已经不会有谁站出来说
“我是他的师傅”。大家都认同,成年人在自己教育自己。只不过,人们不大注意到,孩子们其实也是在自己教育自己。
每个人都在自己永不间断的“行动流”中成长,这个道理解释起来很简单,为什么大家却都在纠缠遗传、环境或者教育这些外界因素呢?还是那个老问题:针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获得他这些外部因素的资料,远比记录他的“行动流”容易。前者大多总结成简单的几条写在档案里,或者记录在街坊、邻里的头脑中。而一个人十几年、几十年间到底做了哪些事,这些事对他本人又构成什么影响,除了他自己,没有人可以拥有一份全面记录。但只有在这个“行动流”的记录中,我们才能获知他的真正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