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负性思维
(2019-03-26 12:13:53)
1)不合理的臆测焦虑障碍患者常见会臆测某种环境或情景会对自己不利。当一个人对某种环境或情景不利于自己时,即使它不是真的有害,他也会感到紧张或焦虑,甚至想回避它。回避行为反过来又加重焦虑,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常常使自己的预言变成现实。例如,有一个焦虑障碍患者预言“如果我外出,我就会生病”。当他外出旅游时,由于担心自己会生病,焦虑明显加重,结果他真的“病”了———所谓“病”,实际上是个体感到由紧张引起的种种不适症状的结果;患者的“病”又会加重焦虑。在旅游之后,他也许会想:我说过,外出就会生病,这不是真的病了。个体可能以此作出决定,以后再也不出去了。这也会进一步降低他的自信和自尊。
2)错误解释焦虑障碍患者常常将自己的躯体焦虑症状解释为患有严重疾病,甚至认为自己有生命之虞,并为之紧张和焦虑。尽管各种检查正常,医生也难以说服他们放弃这类想法。焦虑也可以使原有的躯体疾病更为复杂,更难处理。
3)不合理的信念人们常常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角色有不合理的信念,这些信念不符合事实。一个常见例子是:“如果我犯错误,这说明我很愚蠢”;或者“每一个人都会认为我很愚蠢。”很明显,这种信念是不正确的。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对待错误的最好方法是承认错误。承认错误不表明自己愚蠢,因为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常常会犯错误,现实中不存在不犯错误的人。应采取现实的态度是:我宁愿不犯太多的错误,但我也不期望做一个完人,偶然犯一次错误并不表明我愚蠢。
4)不合理的要求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人们都想做得很好,会要求自己“应该”、“应当”或“必须”怎么做,或者“不应该”怎么做。当预期或要求与现实不符或影响到他人或自己时,便是不合理。例如:“我必须总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我决不应当在他人面前做傻事”;“我应该总是在他人面前表现得最好”或者“有小孩的母亲不应该出去工作”;“刚强的男人不应该哭”;“不应该要求第二次帮助”。这样要求自己无疑会给自己很大的压力,也导致各种冲突和失望。
5)灾难性思维焦虑障碍患者看一件事情时,常看到它的不利一面,认为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这是一种夸大或歪曲的思维方式,导致自己处于紧张和忧虑之中。负性思维与事实不符;但它常常就在心中,而且无时不在;它似乎难以抵挡,而且很难放弃;它不但毫无帮助,还妨碍人与焦虑作斗争;它很有诱惑力,很容易使人落入相信它的陷阱。放弃这些负性思维,能明显减少人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