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恶性循环
(2019-02-28 10:32:05)
情绪从产生到消失具有过程性,对待负性情绪,如果我们能够坦然地接受它,认识到它的存在是客观的、暂时的,理智地对待,不给它提供能量,那么其负性情绪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悄悄地消退。但遗憾的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难以做到心平气和地对待负性情绪,总是对它作出负性评价,以更多的精力关注它,认为它不该出现,是非常糟糕的、有害的、危险的,并极力加以控制,或想马上消除它,从而导致负性情绪的恶性循环,使其负性情绪得以维持或更加严重。负性情绪是事物不利于自我需要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是客观存在的。太原心理咨询师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千辛万苦,体验酸甜苦辣,情绪体验是多种多样的,其负性情绪也是自然而然的,如悲痛、愤怒、焦虑、不安、抑郁、惊恐等。负性情绪的恶性循环是指当负性情绪产生后,由于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对其采取负性评价,使注意力集中在负性情绪的表现上,而使其负性情绪得以维持或加重的反复恶性表现。
焦虑的恶性循环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人在面临考试、重大比赛、人生重大决策、内心冲突及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时均会出现焦虑情绪。焦虑表现为不安、担忧、紧张,预感到不好的结局,甚至感到大祸临头,有失控感、濒死感等。常伴有运动性不安、颤抖、心烦意乱、措手顿足等表现,并伴有一系列心理生理症状: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心慌、憋气、出汗、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胃痛不适、腹痛、腹泻、便秘)、四肢肌肉酸痛等。焦虑的体验是痛苦的,而对焦虑相伴随的心理生理症状的感受也是难以忍受的,因此,通常人们对焦虑采取一种负性的评价和不接受的态度,常见的负性评价有:
“我不应有这种糟糕的情绪。” “这种感觉太难受,太不好了,必须消除它。” “我无法正常的生活,这样下去就完了。”
“我不能有效地学习了,看不进书,记忆力差,怎么考大学?太糟糕了。” “工作中总是安不下心来,效率太差了。这样下去我的事业就完了。”
“这么心慌、憋气,真的是有心脏病了。” “今晚要是失眠了,如何应对明天的考试?” “头痛、头晕这么严重,脑子真有毛病了。”
“这么焦虑总是控制不住,我还是人么?” ……
对焦虑及其表现在意识上认为是不好的、严重的、糟糕的进行负性评价,必然导致对其不接受和极力控制的态度。“怎么得了,我必须控制它”,而这种负性评价及不接受的态度,又会导致对症状的害怕与恐惧,恐惧和害怕一方面又叠加在原有的焦虑情绪上,另一方面使得个体的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对焦虑的体验及其症状上。太原心理咨询谈:一般来讲,我们越是害怕什么就越容易注意什么、感受到什么,从而对其感受性增加。越怕心慌时就越容易感受到心慌;越怕注意力不集中就越容易分神;越怕失眠,注意力就容易集中在对失眠担忧的兴奋灶上,失眠就会越重;越怕焦虑及出现的症状,则焦虑越旺盛,症状越严重,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