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自我是指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特征和品质,对将来或者想像的自我的认识。其中涉及的根本问题是“我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我应该是怎样的
一个人”。
现实自我是指我认为自己实际上现在所具有的特征和品质。
他人自我是指自己在与别人接触、交往的过程中,别人认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对我有怎样的评价。
请根据自我的这种划分方法,回顾一下在上面的20个自我描述中分别有哪些属于理想、现实、他人自我。具体又表明了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什么特点。
在进行以上分析的时候你可能会有些疑惑,怎么上面被归为生理、社会、心理自我的一些特征,又被归在这里了呢?因为这两种对自我的分类并不是相互排斥不兼容的,而是相互交错的。即生理自我中可能包括了理想、现实和他人自我的某些内容,如关于我的身材,我觉得自己身材不够好,如果再瘦一点就比较满意了(理想的生理自我),与多数同学相比其实我已经算偏瘦了(现实的生理自我),其他同学说我身材不错(他人眼中的生理自我)。我的理想自我中也包括了对生理、社会、心理自我等多方面的评价。
自我效能感、自尊、自卑
自我效能是一种相信自己在某种情景下能够充分表现的信念,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例如对大学中的社会工作,有的同学对自己比较有信心,认为自己能够做得好,即使遇到了挫折和困难,也不打退堂鼓,而是想方设法坚持把工作做好。而有的同学则对自己没有太多的信心,一旦出现问题或困难,就认为是自己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不适合做这方面的事情,很轻易地就放弃了。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这两种同学在社会工作成果上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的差别造成的。
很多时候,真正决定我们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就在于自我效能预期的程度。
那么为什么不同的人对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信心会有很大差别呢?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水平受到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过去的经验。如果以前曾经做过类似的事情,并且效果很好,那么就会提升自己的效能感,反之则会降低。
与他人的比较。如果你认为某个同学与你的能力、水平相差不大,那么他能够完成的事情,即使你没有做过,也会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
他人的说服。你生活中的重要信息来源的意见对你的自我效能会有重要影响。例如领导的支持,教师的表扬,家长的期望和要求,智力测验的结果,专家的意见。
情绪状态。如果处于比较乐观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更加有信心,如果处于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更可能对自己的效能感低估。所以要在困境中或失败之后仍然能够保持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就显得尤为可贵。
从关于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和影响因素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对自己不同方面的 25
能力会有不同的评价和期望。例如学习方面、社会工作、手工制作、歌唱、绘画、言语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自我效能。各方面的自我效能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关联,如在言语表达、人际交往方面能力强的同学,社会工作能力也比较有优势。但在相距比较远的能力方面效能预期会有很大的差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