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让心理咨询专家更忙些?
(2018-12-23 16:58:58)
随着人们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人越来越多。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工作者,我经常会收到求询信。最近,我便收到这样一封求询信,信的开头写道:“叶老师,您好!想给您写信已经是很久的事了。今天终于有勇气提起笔。我给您写信,是因为我患上了可怕的精神分裂症
———根据我的现状,我想是的。我真是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像这样的来信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收到了。尽管在来信中占的比例不是太高,但绝对数还是不少的。在我长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更是经常会遇到。遇到这样的求询者,我会首先告诉他:“你的问题在临床上也许并不像你想像得那么可怕,至少你现在看起来不像是精神分裂症……”
在我国,精神卫生知识并没能很好地普及,但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状况。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都纷纷推出相关的栏目或节目,普及这方面的知识。
不过,由于精神疾病的症状———如焦虑、紧张、忧郁、食欲或睡眠问题等等———是一般人平时也会遇到的,所以如果不是经验丰富、具备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是难以作出准确判别的。就像是考古或文物鉴定,普通人通过简单的一点科普知识就进行判断,往往是会出错的。就拿本文开头的那封求询信来说吧。对精神分裂症的重要诊判标准之一便是自知力。所谓“自知力”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能力。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自己的精神障碍一般都缺乏自知力,尽管周围人认为他们精神状况失常、行为举止怪异,但他们自己往往并不认为自己有病,常常拒绝求医;而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所觉察而主动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那反而说明他的问题在临床上并没有达到精神分裂症的严重程度———尽管有的神经官能症患者在身心两方面所受的痛苦是十分巨大的。实际上,从求询者在信中进一步描述的病症看,显然他误将强迫型神经官能症当作精神分裂症了。
精神分裂症属于严重的精神障碍,而强迫型神经官能症尽管可能让患者十分痛苦,但其严重程度与前者相比还是有相当距离的。打一个比方说,就像牙痛和癌症相比,其严重程度不言而喻,尽管牙痛发作起来会痛得叫人受不了。所以,我以为阅读精神卫生和心理保健方面的科普文章,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和心理保健的意识,更好地关注自己和他人的精神健康。至于其中提到的那些症状,读者应该仅作参考来用,以免错误地对号入座,造成不必要的自扰。记得我在大学心理学系读“变态心理学”这门课时,教材第一章中就提示学生要避免陷入“医学院学生综合征”。所谓“医学院学生综合征”指的是,一些医学院学生到了高年级,在学习了一些疾病的临床症状知识后,会怀疑自己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症状,比如胃痛、头晕、心跳过速等。其实,这往往是他们自我暗示的结果(你可以现在当场作个小试验,摸着自己的心跳,想像它跳得越来越快,过一会儿它会真的跳得快起来的),是一种杞人忧天式的疑病反应。随着学生临床实习的深入,临床经验的丰富,知道了怎样才是真正的病症,这种“综合征”会慢慢减少的。精神疾病更是如此。
由于焦虑、紧张、恐惧、忧郁、失眠、食欲问题等症状的常见性,有的人只知皮毛就妄作判断,结果对人是误人,对己则是误己。事实上,准确的诊断需要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业工作者全面评估各种症状情况,根据病因、病程、症状的严重程度作谨慎的判断。有的复杂到要连续观察几个月才能作最终的结论,又岂是门外汉简单地照本宣科可以于一时论断的?所以,如果你对自己的心理和精神状况有疑惑,请一定找心理咨询专家确认。不要仅仅凭书上的简单文字对号入座,无端地杞人忧天。为什么不让专家更忙些呢?该他们做的事,还是让他们做为好。你可别抢了他们的饭碗呦!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