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咨询师谈乘车恐怖症

(2018-08-29 16:36:33)
   生活中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很能说明这一问题。那就是由于长时间乘车而出现的种种心理异常,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怪诞行为。这些行为包括胡言乱语,情绪暴燥,忽然跳车,行凶威胁别的乘客,掐死自己的孩子,等等。也有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将其称为“乘车恐怖症”的。有关专家对它的阐释如下:乘车恐怖症是指对乘坐汽车或乘车经过某一特定区域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焦虑情绪,以致害怕乘车的现象。关于乘车恐怖的病因,至今尚不太清楚。但诸多看法认为,乘车恐怖与患者过去的某一特定经历有关,对这一特定经历的条件反射可能是诱发乘车恐怖的病理机制。如患者经历了一次车祸,尽管车祸才是导致恐怖的“条件刺激”,汽车则是“无关刺激”,但由于这一恐怖情景的泛化,汽车也成了恐惧源了。在这些现象中,最为典型的当数发生在兰新线上的怪事。
       近几年来,在我国铁路线上,尤其是在兰新线上屡屡发生一些原本并无精神病史的乘客,突然出现精神障碍,做出一些如跳车、行凶、自杀、破坏列车设备、扰乱列车正常秩序等举动。为此,铁道部每年用于该方面的经济赔偿高达百万元之多。为解开这一被称之为“兰新线怪病” 之谜,保证旅客的旅行安全,确保正常的铁路运输秩序,由上海铁道大学附属甘泉医院与新疆乌鲁木齐铁路局系统共同承担的铁道部医学科研课题——《旅行性精神障碍的综合因素分析》,历经三年调查研究分析,终于揭开了这一谜底。由吴文源教授和耿林等27位课题组成员选择一年时间中发病较集中的10月份和3月春运高峰时期,对603名(含72例旅途精神病患者)往返于乌鲁木齐至郑州、西安、成都列车上的旅客进行的物理环境、生理指标、心理卫生及生活事件等多方位研究测试显示,目前我国旅途精神病的发病率为0.8065% o,远高于正常人群精神分裂症每年10—15/10万的发病率。从该部分患者的乘车特征中发现,性别、职业、乘车时间、列车环境等因素与精神障碍发病相关。研究揭示,列车内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是导致发病的首要因素,其次发现身为农民初次乘车的男性乘客,在无座位、列车超员的情况下,长时间乘车易出现精神障碍,且患者大部分是外出打工谋生、并以无陪乘人员者居多,下车地点也以乌鲁木齐、吐鲁番等远途所占比例为大,发病区段以兰州至乌鲁木齐区段(即兰新线) 为最多。通过对该组病人的心理特征分析发现,偏向于内向、偏执性格内因基础上,在特定旅途应激环境下易导致旅途中发生精神病。而发病年龄大都在30岁左右,其q:。81.9%的患者为农民,初中和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86.1%。从发病特点来看,起病大都较急,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其中主要是语言紊乱、眼神迷惘,其次为思维障碍 (主要表现为被害妄想,占80·6%)、感知障碍。从对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情况来看,在对症处理和必要药物治疗后全部精神症态将均在三天内消失。据此,该课题组提出了积极改善车厢内空气流动,加强列车上饮水及食物供应;减低列车超载率。增加客运车次,建设复线,开行高速列车,减少旅途时间;限制客运高峰期外出打工农民出乘,加强首次外出打工者的监护及早期发现病人等五措施。对乘车恐怖症的治疗一般采用行为疗法,据专家介绍,使用该疗法治疗各种恐怖症的治愈率在90%以上。在进行治疗时,应先弄清患者产生恐怖的病因,尤其是发病时的景,并详细了解其个性特点、精神刺激因素,然后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如系统脱敏疗法、暴露冲击疗法。
       首先,心理医生应围绕“坚持乘车和回避乘车”的利与弊,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他认识回避的危害。可以对其开导说:“当您回避乘车的想法实现以后,这在心理上是一个大.倒退:今后要想再去乘车,那困难就大了。也就是说,怕的感觉会更严重。也许您认为‘怕’ 字总和乘车有关,其实不然,这是心理问题,是自己吓唬自己。如果在问题发生后,您迅速壮起胆量,坚持继续乘车,即便是有些紧张不安、心里不好受,抗过去也会习惯。”待患者的认识初步提高后,心理医生即可决定让患者实地乘车进行练习,进行暴露冲击脱敏。为使练习取得成功,心理医生可与患者一同乘车,并各自坐在一边,装作不认识。车子启动后,患者仍会感到紧张,如发抖、冒汗、想离开座位找医生等。这时,心理医生应给予精神上的鼓励,直到终点站。下车后,心理医生要鼓励患者说:“今天您练习得不错,总算坚持下来了。可以看得出,您在车上确实很难受。实践证明,您在焦虑时忍耐住不舒服的感觉,焦虑症状实际上就迅速减轻了。这是您用行动战胜困难的顽强表现。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治愈您的心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