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性精神障碍
(2018-03-31 15:40:21)
1)急性心因性反应皆由迅猛的精神冲击导致发病,精神症健康状在遭受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出现。历时短暂,可在几天至2 教周内恢复,以完全缓解结束,预后良好。以意识障碍占优势者表现育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以精神错乱状态较常见。与患者接触,可见定向力障碍,注意力狭窄,难以进行言语交流。有自发言语,词句零乱或不连贯,无条理性,令人难以理解。动作杂乱而无目的性,偶见冲动行为。恢复后少数患者可出现遗忘现象,不能很好回忆病情。以精神运动障碍占优势者表现为伴有强烈情感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患者表现为兴奋、激越或叫喊,过度乱动,无目的的漫游,言语增多,内容与发病因素或个人经历有关,可见某些夸大色彩。有的病人表现痉挛发作,情绪暴发,类似癔症。精神运动性抑制者较为少见,表现对周围环境的退缩,有时近似亚木僵状态。与患者接触,表现缄默少语,或呆若木鸡,可长时间呆坐或卧床,无情感流露,对痛觉刺激也少有反应。此外,还可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皮肤潮红等。
2)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由应激性事件或处境而引起的延迟性反应,又称创伤后应激障碍。应激源住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因而可能导致患者陷入深度的悲痛或忧伤,例如目睹暴 力造成的死亡,被奸污,恐怖行为等。本类型从遭受创伤到出现 精神症状有一潜伏期,一般为几周到几个月,但很少超过6个月。临床表现为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即对应激性事件重演的生动体验;反复出现创伤性梦境或噩梦;不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环境无任何反应;快感缺失;回避对既往创伤处境或活动的回忆,害怕和避免想起遭受创伤的心情;惊跳反应增高和失眠也较常见。此外,焦虑或抑郁情绪常伴发以上症状出现,少数病人会产生消极念头,有自杀企图。
1)心理治疗反应性精神障碍皆由明显而强烈的心理社会精神应激所引起。在病人能接触的情况下,应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障与病人促膝交谈。治疗内容为同病人分析发病经过,进行解释,碍指导病人如何对待有关刺激;讲明心理社会应激是经常出现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应付这些刺激;同时给予有力的社会支持,以缓冲和减轻病人创伤性反应;还要进一步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尽快摆脱困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促使病情向康复方面转化。
3)药物及其他治疗首先要保证患者的良好睡眠,对焦虑、心烦不安者可应用抗焦虑药或催眠剂如佳静安定、舒乐安定及百优解、赛乐特等,要注意不可过量或长期应用。对表现精神运动性兴奋、抑制和妄想症状为主的病人,则应酌情选用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药,剂量依病人症状而定,一般不宜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