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两人共同的回忆及此关系中所特有的活动或拥有物等。此外,在长期亲密关系中所形成两人一体的认同感,长期相处下来所建立的默契与思想上的相似,以及彼此互补的一些记忆与讯息等,也是会随着关系结束而立即失去的投资。个体所投入的资源层面愈广、重要性愈高、数量愈多,则表示其投资量愈大;当个体在此关系的投资量愈大时,对此关系的承诺也愈强。承诺:此模式中所指的承诺,是指会使个体设法维持这份关系及感觉依附在此关系中的倾向。因此承诺的定义包含两个部分:行为的意向与情感的依附。当个体对一份亲密关系做出承诺后,他想维持并依附关系的倾向会促使个体做出种种有助于维持此关系的行为:例如与他人作一些适应性的社会比较,并选择性地加以解释;对于对个体具有吸引力而易破坏现有关系的替代对象,尽量拒绝与其接触或相处的机会;采取有效的方式,处理有关忌妒与第三者介入的问题;自愿为此关系做一些付出与牺牲;当对方做了某些糟糕或不合己意的事时,采取顺应而非报复的方式解决。
恋爱心理特征恋爱中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心理特征,并由此而表现出一系列外显行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渴望与恋人在一起。所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对恋爱中男女此种心态的真实写照,情感的驱使,使相恋的人渴望在一起,畅谈理想和未来。教室里,校园中,餐厅内成对出入的男女就是最好的说明。
2.力图用出色的表现和成就赢得恋人的倾心。爱情关系处理的正确得当,可对青年人的行为产生强烈驱动力,有人把此形象地比喻成为“核动力”,认为恋人间的相互鼓励和促进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因为他们都想使对方看到自己非凡的才能,所以激发出极大的创造力和潜能。
3.美化对方的“西施效应”。相恋的人对对方倾心相爱,心里产生美好的情感,出现“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效应,甚至有时连对方身上的缺点也看成了优点,达到爱屋及乌。
4.嫉妒心理极强。当看到相恋的人与异性在一起时,会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有时会为此和恋人大吵大闹,这便是人们常说的“醋意”。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嫉妒,嫉妒能促进爱的行为和追求,使男女表现出一种魅力,但切不可将嫉妒变成“毒蛇”而失去理智与人性,出现报复心理或行为。
5.渴望为恋人多做贡献。恋爱中的人变得勤快,尤其是在相恋的人面前表现的更为突出,渴望在学习、生活中为对方多做些事情,多为对方操心等等。
6.渴望与对方身心融合。恋爱中的人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渴望与对方融为一体。花前月下,相亲相恋中,拥抱、接吻成了热恋中男女必不可少的程序和形式,同时在性格、思想、精神方面也渴望两人能够和谐相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