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咨询师谈人格

(2017-03-22 23:56:25)

     关于人格结构的研究有许多理论流派。这些流派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结构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三种。

      1.弗洛伊德的人格论弗洛伊德(1859~1939)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这三者是在无意识活动的机制下,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本我”是人格中各种本能冲动的总和。本我位于人格结构中难以觉察,难以意识的最底层,如同漂浮在海面的冰山的底部,是无意识的核心和一切心理活动的源泉。 “本我”遵循着坚定不移的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弗洛伊德形象地把“本我”比喻为马,把“自我”比喻为骑手,马提供动力,骑手调节和控制方向,必要时悬崖勒马。“超我”是社会文明和道德规范,以父母、教师等社会关系为中介在个体人格结构中内化,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人格中最文明的部分。“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对“自我”进行监督和指导,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良心”,是人格中的“法官”。

     2.阿尔波特的人格论阿尔波特(1897~1967)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有句名言:“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他认为,“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个人对其环境独特顺应方式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结构”。他强调了人格的个性特点,创立了人格特质论,并把人格特质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根本特质,是一个人的一切行动都受其影响的特质,它渗透于这个人全部活动的所有方面;二是核心特质,也具有概括性、弥散性的行为倾向,但渗透性差一些,是人格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次要特质,是不受人注目的一致性和一般性都较少的那些人格特质,其渗透性极小,与习惯和态度有关,情境性、突发性较强。阿尔波特认为人格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形成的东西。

     3.马斯洛的人格论马斯洛(1908~1970)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格内部的分析重心是动机和需要理论。他主张人类有一些本能性的需要,这些需要就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各种需要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个体行为的动机力量。马斯洛认为在人类的进化和作为一个主体的人的生长过程中,各层次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次出现的,一种低级的需要满足后就会被更高的一种需要所代替,一直走向“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人是马斯洛推崇的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他认为自我实现者是“充分人地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能的,这样的人似乎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