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知道自己吗?
(2017-02-07 16:44:15)
当有人问我“你是谁”时,我嗫嚅着不知应该作何回答,因为我发现我并不真正知道“我是谁”。当有人问我“我是谁”
时,我也嗫嚅着不知应该作何回答,因为我发现我更不清楚“你是谁”。人一方面渴望完全的自由,另一方面又惧怕完全的自由。因为人的理性必能使人明白,完全的自由意味着完全的责任。人惧怕完全的责任,人也就惧怕完全的自由。一个人缺乏自尊感就会对自己不满意。一个人对自己不满意,就会对他人不满意,对社会不满意。
一个人对他人不满意,就会挑剔人、奚落人、埋怨人,所以,缺乏自尊感的人更会挑剔人、奚落人、埋怨人。一个人对社会不满意,就会对生活挑剔,心理箴言录对社会怨尤,所以,缺乏自尊感的人更容易对生活挑剔,对社会怨尤。我们对生活的态度的乐观与悲观是由我们的思想造成的,我们的心情的好坏是由我们的思想造成的。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导引自己的思想,使它变得能带给我们乐观、愉快和满足。我们的思想游移不定,仿佛难以捉摸。如果我们养成一种自我反省的习惯,我们就能最大程度地把握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思想。当一个人自感比他人强时,他就自信;当一个人自感比他人弱时,他就自卑;当一个人感觉与他人相差无几时,他更渴求他人的认可,这时他就自尊。一个人不可能比所有的人都强,一个人也不可能比所有人都弱,一个人也不可能与所有人都相差无几。每个人都处于比有些人强,比有些人弱,跟有些人差不多的境地。所以,一个人的心中往往同时并存着自卑、自尊和自信三种状态。只是有时自尊多些,有时自卑多些,有时自信多些而已。人们有时感到自己仿佛一叶飘荡在浩瀚海洋的扁舟,他们是那么的无助,他们强烈地渴望得到有效的救助。在漫无边际的海洋,人们得到救助的机会微乎其微。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人得首先学会靠自己,要能够自己救自己。许多人有自我改变的意愿,但是却没有自我改变的行动,他们最后既改变不了自我,也改变不了自己的生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好与不好,阿谀便不能伤你,诋毁便不能伤你,奚落便不能伤你。你便能做你自己,你便能成为你自己。每天,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总能激起人们内心新的希望。去做想做的事情,去做该做的事情,去做该做但不想做的事情。你便成了自己命运的向导,你便能锻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命运的最好的舵手。你的付出与你得到的回报总能匹配。你若付出最差的,最差的将回报于你。你若付出最好的,最好的将回报于你。你若什么都不肯付出,你就什么都得不到。指引自己的内心力量向着自己向往和追求的方向,而不听凭内心躁动和外界诱惑的影响而迷失方向,这样,你将最大程度地找到自我,也将最大程度地实现你自己。
心理箴言录你不完美,你也不可能真正地完美。所以,你不满意于你自己。但你一定要看到,没有人真正地满意于自己,因为没有人是真正的完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认同自己的不完美,但是不放大自己的不完美,也不为自己的不完美而耿耿于怀。你没有去除不完美,但你已经去除了不完美可能带给你的一切困扰。你不满意于你自己,那并不要紧。你一定要提升和发展自己。你要把自己提升和发展到自我的那个临界点,然后,突破那个临界点,你就豁然开朗了。这时,你就脱胎换骨,你就成了一个全新的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他们受自己问题的困扰,他们更关注他们自己的问题。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为我们自己的问题困扰,我们也更关注我们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有的人心理问题轻些,有的人心理问题重些,有的人心理问题严重到了自己根本无力应对的程度。我们自己也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只是有的人优点更多些,更明显些,有的人缺点更多些,更明显些。我们自己也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所以,千万不要高看了自己,也千万不要低估了别人。
女人的虚荣常是要显示自己的美丽,表现自己的吸引力。男人的自尊常是要表现自己的智慧,显示自己的影响力。女人的虚荣心和男人的自尊心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都是要在他人心目中得到重视。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人们追求的常常不是最好的,而是最容易到手的。变动不居的社会助长人们的投机心态,因为投机者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益。变动不居的社会,人们不容易宁静致远,更容易急功近利。人比较容易犯的错误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而不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由于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所以,人们往往把自己看得更高、更好,而把人家看得更低、更差。由于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所以,人们往往要求他人太多、太高,而要求自己又太少、太低。许多人抱怨人家没有为自己做过什么,但是很少有人去想自己究竟为他人做了什么。许多人抱怨社会对自己的不公平,却很少有人想到自己到底为社会做了什么。如果一个人太内向,把过多的注意力投注在自己的生理状态和心理问题上,他就会体验到更多的忧虑,甚至产生身体的不适。如果一个人把心思更多地放到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和自我成长上,如果一个人更多地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动人,更多地去感受人的友善、快乐或痛苦,就不会有太多的忧虑,也有望获得更多的充实和快乐。有美好的憧憬,有美好的向往,才会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有坚定的追求。当人不再有憧憬,不再有向往,也不再有对理想的追求时,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了。不要成为行尸走肉,要做一个活生生的人。当一个人不能确信自己应该做什么,或者能够做什么时,他将是迷茫的,他不能真正地找到生活的意义。一个人要找到生活的意义,就一定要有事可做。当一个人有目标,有计划,有行动,并能坚持时,他就真正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做一个负责的人,就能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的生活就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幸福的关键不在于自己已经拥有多少,而在于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幸福的人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看重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幸福的人拥有得也许并不多,他仿佛拥有得已很多。不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不看重已经拥有的一切,即使拥有再多,也仿佛不曾拥有,这个人不会得到幸福。
胸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心胸有多宽,天地就有多大。心胸狭窄,天地就狭窄;心胸宽广,天地就宽广;心胸无限大,天地就无限大。一颗心便是一个世界,一颗心便是一片天地。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有的人面对个人成长的新的高度,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仍然恋恋不舍于旧的习惯和已经过去的旧的生活。他们对于生活的种种挑战,不是想方设法加以适应,而是缩在一边,惊恐地望着这种改变,悲叹自己的无能和不幸。不利的处境是个体谋求自我改变的最佳契机。当一个人置身不利的处境时,往往对他人有更多的期望,但期望愈多,失望往往也愈大。当面临不利的处境时,人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自己帮自己,自己救自己。没有人会在面临不利的处境时,心甘情愿地绝望和放弃。一个人在面临不利的处境时,若不肯绝望,若不想放弃,就一定要努力地自己救自己,自己帮自己。一个人在面临不利的处境时,若自己也不肯帮自己,自己也不肯救自己,便没有人能帮他,也没有人能救他。当个体意识到自己被利用,但是不被重用时,是很痛苦的。所以,有效管理的秘诀之一是重用人,而不是利用人。失败的管理往往只是利用人,而不是重用人。
一个人要看得起自己很难,一个人要看得起别人更难。一个人要么过高地评估自己,要么过低地评估自己,很少有人能够恰如其分地评估自己。对应地,一个人要么过高地评估他人,要么过低地评估他人,很少有人能够恰如其分地评估他人。当一个人能够免于依赖,他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人。没有人愿意真正地成为一个人,因为成为一个人意味着需要完全的独立,甚至必须孤军奋战。谁不愿意获得鼓舞和支持呢?每个人都更愿意与他人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会有人真正地愿意成为不依赖他人的独立的人。一个人如果不能发展一种优势,就不可能会有真正的优越。一个人如果没有优越,就不可能会有真正的自信。要做一个主动的人。主动的人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要做什么,并且能够毫不犹豫地立刻去做的人。不要成为一个被动的人。被动的人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所以什么也做不了的人。被动的人也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但是什么也不愿意做或什么也不敢做的人。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的一生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啊!茫茫人海中,人又是多么的渺小无助啊!我们真的需要自强自立,我们也真的需要互勉互助。
有三种类型的人,思想者、行动者、思想且行动者。第一种类型的人是空想家,他们常常坐失良机;第二种类型的人是莽夫,他们常帮倒忙,制造障碍;第三种类型的人总能成功,他们是成功者,他们能够卓立于他人之上。人常常不是自己的主宰,人是环境的奴隶。人常常不是自己的主宰,人是不良心态的奴隶。但人并不是无所作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当我们具有挑战恶劣环境的勇气,当我们具有挑战自我不良心态的勇气时,即使我们没有改变了环境,没有改变了自己的不良心态,我们的勇气仍能使我们自己自豪和自信。当人在思考中生活,当人在思考后行动时,就不会成为他人的玩偶,也不会全然地成为环境的奴隶。
没有人愿意成为他人的玩偶,没有人愿意全然地成为环境的奴隶,但是,却很少有人愿意在思考中生活,也很少有人愿意在思考后行动。我愈是深入地观察,我愈是深入地思考,就愈是感到人的可悲、可鄙和可怜。人之可悲,是因为造物弄人,生命苦短。人之可鄙,是因为人心叵测,人情淡漠。人之可怜,是因为命运多舛,痛苦常随。一个人要认识自己很难,一个人要改变自己更难。一个人要认识他人很难,一个人要改变他人更难。人通常连自己都改变不了,更不要说改变他人,所以,不要期望自己能改变他人,更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人。回顾一天时,除非有些收获,有些进步,人们才能有真正的满足。要让自己有满足,就要有些收获,有些进步。这是要人们脚踏实地,不是要人们急功近利。因为当人们有收获,有进步时,才能有希望,才能有期待。将自己的希望和追求转化成具体的目标和计划,并踏踏实实地照着计划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当我们这样做时,就拉住了自己命运的缰绳。生存的目的是要成长。虽然一切生命的成长都有尽头,但一切生命仍是要成长。心理的成长是要变得有意识。心理的成长是要变得对生命有意识,心理的成长也是要变得对生存有意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或社会关系造就人。但人可以不做社会的奴隶,人完全有能力和智慧做自己的主人。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处于自卑、自尊、自信交织的状态。当一个人与周围的人比较,感觉自己比他们强时,就自信;当一个人与周围人比较,感觉自己不如他们时,就自卑;当一个人感觉自己与周围人差不多时,就自尊。在不同的场合,由于比较的
对象不同,人的心态也大相径庭。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臆想的,他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尊和自信。当我们与其他人比较时,我们容易气馁,因为我们总是能够发现自己的诸多不足。合理的形式是与自己比较,拿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比较,如果我们发现今天的我较昨天的我进步了,哪怕只是一丝半点的进步,我们就不仅会有自尊,而且也能有自信。因为每天的一小步进步意味着天长日久的一大步进步。所以说,当一个人有进步时就会有自信。表现得热忱,就能够变热忱;表现得主动,就能够变主动;表现得积极,就能够变积极。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不肯承认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为自己犯过的错误辩解,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类似的错误,这样做的人要么是个孩子,要么是个疯子。承认已经犯过的错误,并从已经犯过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这需要智慧,需要勇气,更需要有高贵的品德。身处一个变革的时代,我们要有一种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要顺社会发展之自然,顺生活变迁之自然,顺心理改变之自然
我们不必奢求改变社会、改变生活、改变人。我们能够做的是改变自己以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人。虽然,有时,我们甚至连自己都改变不了,但是,我们仍然要努力地自我改变。夸夸其谈、自吹自擂获得的信心是一时的,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去做点实际的事情获得的自信更为持久和稳固。一个人与其花时间去夸耀自己的理想、目标和计划,还不如切切实实地去做一些与自己的理想的实现密切相关的事情,这更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和自信心。人生的失意与生活的磨砺就像击打马背的鞭子,就像叮咬牛肚的牛蝇,使我们得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常常提醒我们努力找寻自我改变的契机。一个不能自爱的人,不可能真正地爱别人。一个人过分地自爱,往往会削弱了他爱别人的能力。在我们从事一项活动,完成一次使命时,我们会犹豫、会彷徨、会怀疑。我们若想去除犹豫、彷徨、怀疑,我们唯一可做的,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努力地工作,努力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我们的使命。
当一个人感到理解自己很难,理解他人也很难时,绝对不是一件坏事,这说明他已经开始思考,而且已经有足够复杂的思想。反之,当一个人感到自我理解很容易,理解他人也很容易时,我们必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人仍然单纯而且幼稚。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有的人面对这一个人成长的新的高度,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仍恋恋不舍于已经不适用的旧的生活和旧的习惯。他们对于生活的种种挑战,不是想方设法加以适应,而是退缩在一边,惊恐地望着这一切,悲叹自己的无能与不幸。他们是长不大的人。人最好的朋友是他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会真正地不愿意自我伤害。人一定要学会自己关心自己,自己照顾自己,不要指望别人会关心你更多和关心你更好,因为没有人会比你自己更关心自己和更能照顾自己。当你全然地依赖于他人的奉献与赐予而获得满足时,你最终注定要失望和失败。一定要相信自身的力量,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去获取快乐和满足。因为只有你自己才不会令自己失望,也最不愿意自己失败。你一定要坚强,不要害怕自己的软弱与孤独。人本来就软弱与孤独。这是人的本性,也是人摆脱不了的命运。
斯多葛派哲学录家爱比克泰特说:“当你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和孤独时,哲学就产生了。”我们可以不要哲学,但是我们一定要能够直面自己的软弱和孤独。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你也与众不同。你与众不同,这不意味着你高人一头;你与众不同,这也不意味着你矮人一截。所以,既不必把自己看得过高,也不必把自己看得过低。当我们既不看低自己,也不看高自己时,才能有真正平和的心态。我们都为自己的自卑苦恼,我们都想摆脱自卑,让自己变得自尊或自信。摆脱自卑,不是为了达到自尊,或是达到自信。摆脱自卑,是要达到一种自在的状态。自在是能够控制自己去做自己想做或该做的事情的状态。当一个人容易受外界环境的诱惑时,他不是他自己,他是环境的奴隶。当一个人受着痛苦和烦恼等情绪的困扰时,他不是他自己,他是自己的消极情绪的俘虏。只有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并总是能毫不犹豫地去做自己想做和该做的事情时,他是他自己,他成为一个能够自我控制的人,他成为一个自在的人。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