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学科中心”到“问题中心”

(2016-12-31 16:36:50)
       学术“工匠”和“大师”的区别有许多。其中一条是,工匠们热衷于谈论大师提供的具体结论,却忽视这些结论的来源,忽视更为重要的观察视角、研究原则、研究方法等问题。马斯洛就是这么一位被学术工匠生吞活剥的大师。社会各界一提到他就是“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而他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以“问题中心主义”批判“学科中心主义”,却极少见诸文字,甚至在大部分心理学教材中都看不到。如果一个学人的视野仅及于象牙塔内部,他很难看这种区别。只有身处理论和  实践之间的人,才能深深地感受到两者的天壤之别。

       所谓“学科中心主义”,就是学者们以本学科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为出发点来判断研究对象的价值———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或者先研究什么,后研究什么。几乎每门学科开宗明义都要说:我这门学科的领域在哪里,我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这便是学科中心主义的典型体现。真实世界因此被分裂成一块块进行解剖。同时,“学科中心主义”还指以学科建设,甚至以科学研究手段为出发点,而不是以现实需要为出发点进行的研究。前面介绍的,学院派重认知,轻“意”、“情”,就是学科中心主义在心理学界的典型体现。与“学科中心主义”相反,“问题中心主义”指从一个实际存在的具体问题出发,该问题涉及什么学科的知识,就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研究的出发点是问题,而不是学科。判断一个研究课题价值的依据是现实中是否有迫切需要。曾经有一位专门做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朋友聊起心理学,自谦地说,我们可没有心理学家钻得那么深。我说那未必,看你怎么定义这个“深”字了。假如你一辈子都在研究学生的考试焦虑问题,你就是这个问题的专家,你在这个具体问题的深度上可以超过所有学院派学者。032 实际上,在一些社会科学领域,早已有“问题中心主义”的研究。

      比如,当我们遇到一位“中东问题专家”,我们会把中东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甚至哪个名门望族的来龙去脉一并拿去请教,而并不考虑这些问题分属于社会学、政治学还是经济学。问题中心式的学术活动,最典型的莫过于源自美国的“MBA教育”,即工商管理硕士教育。MBA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学生要研究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当然要由教师们采集、分析和研究。案例必须总结企业失败的教训。在美国,MBA案例还要由被研究的企业方面负责人签字,才能拿到课堂上,以保证这种问题中心式的研究真实可信。中国于90年代引入MBA教育。然而在案例研究方面,我们却看到这样的情形: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对教授来说写学术文章更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学术文章的话,你说写了20个案例,学术界是不承认你的。(《21世纪经济报导》2006年6月12日,25版)这说明,在这个最具有问题中心色彩的研究领域里,中国学术界仍然秉承学科中心主义的传统。前面介绍过“学院派心理学”和“医院派心理学”的区别。“学科中心主义”和 “问题中心主义”正是它们之间研究原则的不同。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咨客并不懂  得什么学科分类,也不关心哪个学科的理论框架,甚至不关心他的问题是属于心理学,还是属于社会学、教育学或者经济学。他端给咨询师的都是“囫囵个”的心理问题———“我遇到了婚外恋怎么办?”“如何应对考试焦虑?”“贫困大学生如何与同学交往?”“我怎样选择职业?”等等。这些问题涉及心理、伦理、经济、教育、社会公正等方面。这还是从被动角度讲的,从主动的角度说,人生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没有博大精深的跨学科知识背景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根本也是解决不了的。这就注定医院派学者一开始就要综合地面对问题,考虑问题,迫使他们以问题为中心,综合各方面的知识。学院派心理学者也有人动笔写过普及性的通俗读物。但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受 “学科中心主义”的约束。他们会把学科理论架构直接变成通俗读物的结构,只是从现实里找一点实例来增加阅读趣味。业余爱好者看到这些读物,总觉得与自己的实际情况隔着一层。而医院派人士的心理学著作多半都是案例集。这当然有体制上的原因———他们并非专门的研究家,没有时间写系统的理论作品,但也体现了他们以问题为思维中心的倾向性。

       当然,系统理论和具体问题,两者之间并非完全不可沟通。笔者多年致力于心理学的宣传工作,悟出了一个原则,叫“揣着理论谈问题”:肚子里要多装理论知识,以备检索。但开口动笔时只谈具体问题,从对方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围绕着问题组织起各学科的知识,进行解读,提供对策。实际上,人生在世,和心理有关的重要问题也就那么十几个,几十个,只不过每个人的具体表现不同而已。把这些问题参透,才是你从心理学的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当然,“学科中心主义”并非就没有可取之处。

      将客观现实分化为一个个侧面,一个学科研究一个侧面,这是现代科学精细分工的必然过程,最终能给我们提供精确知识,而非大而化之的空泛议论。如果只从问题入手,不重视系统理论的钻研,开始可能会热热闹闹,最终会因缺乏基础理论和精确知识的支持而失去进一步前进的动力。正所谓样样皆通,样样稀松。毕竟,像弗洛伊德那种百科全书般的知识结构,今天受专科教育过深过细的学者有几个能具备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