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冲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2016-12-02 11:57:25)一、“价值取向模糊”与心理健康价值取向是指个体对价值追求、评价与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作选择与追求。我们把那种面对价值选择处于混乱、无序且麻木的状态,称为“价值取向模糊”。
价值取向模糊,与个体在原有价值观念内化不深的情况下,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各种价值信息,并原封不动地将其作为自身评判标准的特点有很大的关联。据一项调查统计,在高校中,有40.3%的学生竟认为自己已经看破红尘,生活、行为无目标,胸无大志,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像这类学生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自己不清楚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什么都想获取,什么又都缺乏动力和毅力,常表现为见风使舵、无信仰、无理想等。如果概括其特点的话,就是一个“混”字:在学习上奉行“60分万岁”的原则,不求业精,只求及格在恋爱中推崇“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信条,缺乏道德责任感在集体活动中则漠然置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价值取向模糊的人内心最为冲突,有了冲突就必然产生焦虑。何为焦虑呢?罗洛·梅(Rollo May)认为,焦虑乃是因个人基本存在感所信赖的价值观受到威胁而引发的一种恐惧心理。虽然适度的焦虑是心理正常发展之必需,但过度的焦虑不仅本身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表现为过分敏感、自卑、依赖心理、恐惧、害怕等而且又是大部分心理症状和少部分生理症状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为了减轻焦虑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有的学生会采取逃避的态度,与现实保持游离状态,而变得离群索居,冷漠孤僻有的为了排遣内心的孤独寂寞,会轻易地“爱”上一个人,作为可倾诉的对象而更多的学生则表现为对周围事物嗤之以鼻,或是过分从众、过分纠缠、过分的角色装扮等。具有这种人格特点的学生一旦遇到重大挫折时,很容易发展成为分裂症或恐惧症。
二、“价值评价偏差”与心理健康价值评价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客观事物或自身行为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价值评价偏差”则是指个体的评价判断与真实情况大不相符或大不一致。评价偏差大致有三种:(1)“跨元评价”。指个体无论判断何种事物时,都用一种需要作尺度,尤其是只用自己的需要来衡量一切事物,对自己不好的总以为对别人也一定不好(2)“单一评价”。指个体只从某一特定角度看待客体,以偏概全,以点带面,造成价值认知结果的片面性(3)“双重评价”。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的评价不一,持有双重标准:一方面把功利尺度指向自己,作为期待和要求社会对自己应该怎么样的标准另一方面却以道德标准去衡量他人,批评社会的功利化倾向。常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关心他人,只求权利,不求义务,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等特点。
有的大学生存在自卑、自负、嫉妒、空虚、虚荣、双重人格、自杀等心理,这跟他们的价值评价偏差有很大的关系,或者说,这类心理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评价的偏差上。自卑、自负心理就是因自我评价不正确,过多地自我否定或自我肯定而引起的一种自惭形秽或狂妄自傲的情绪体验嫉妒心理的产生,也是因为只注意暂时的表面利益,看重优越的地位及孤立浅薄的评价方式而引起的而空虚心理的形成,同样也是因个体对社会现实、人生价值存在片面的认识,以偏概全,过分讲究个人得失,一旦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而万念俱灰等错误观念导致的而双重人格的形成,更是大学生律人律己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评价标准在并存中彼此消长的反应至于自杀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价值评价的客观性与多维性等因素的不合理性造成的,这种不合理性使个体对当前挫折产生了错误的态度与认知,从而导致了自杀行为。
三、“价值认同失衡”与心理健康一般来说,人格同一性的确立有赖于同一性文化价值的影响,如果文化越复杂,个人认同就越容易引起混乱。当今大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在重建新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认知的失衡。价值认同失衡易导致自我封闭、盲目从众等心理。自我封闭主要是由“同化过强”引起的。
具有封闭心理的人很少或不受外界影响,极力维持已有的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拒绝接受变化了的现实,常常陷入怀旧、失衡、自怜的境地。这种过度的恋旧倾向使他们变得思想封闭,不愿与外界交流和沟通,也无法同自己交流和沟通,因而感到非常孤独。荣格说过:“越重要,完全孤独的人,越可能更多地与想象中的人物打交道,而且这种人物形象对于他也就重要,完全孤独的人只有和幻想中的人物交往。”当个体只有靠创造一个幻想世界作为生存依据时,便陷入了一种完全封闭的精神病态之中盲目从众心理则是与顺应过强有关。抱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潮文化时,会刻意地去追求时髦,对新的观念、思潮、娱乐方式、流行文化在未作理性分析与价值判断的情况下,就积极投入,盲目模仿,奔忙于各种流行之中。抱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易导致社会角色混乱,严重者还会形成妄想症或戏剧化人格。
四、“价值观念错位”与心理健康“价值观念错位”是指那种由不正确、不合理的价值认识概括形成,并占主导地位的错误价值观念,如先进与落后、勤俭与奢侈、文明与愚昧的错位等。价值观错位与价值评价偏差不同:评价偏差是指评价的片面性,而观念错位强调的是与正确理念的对立,是对合理观念的全面否定。
价值观念错位也会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如逆反心理、自私心理、享乐心理等。逆反心理本义是指个体在接触某种信息时所呈现出的一种反向思维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不盲从、不迷信等。但逆反心理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表现为“否定性放大心理”时,就形成了病态心理。抱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对正面的宣传教育,对所反感的东西往往不分正误、不问是非一概排斥,而对那些与主流文化不一致的负面文化却有浓厚的兴趣,甚至以此来抗拒学校的基本价值,从而造成更多行为失范“自私心理”则指个体以纯粹功利的观点看待一切,主张一切为自己,否认高尚的利他行为存在的一种病态心理。抱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会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私自利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满足个人私欲的一种手段,要达到目的就必须利用他人。抱有这种心理的学生虽然不多,但影响相当大至于享乐心理,在当代大学生中更为普遍。抱有享乐心理的人常以享乐为生活目标,以占有的眼光看待一切,认为衡量一个人生存价值的尺度在于他所拥有的东西,他们追求物质享受,而将自身发展置于无足轻重的地步。但这种瞬间的乐感并不能给他内心以安宁,随着满足感的逝去,接踵而来的将是一种深深的沮丧心理。
综上所述,个体价值观问题会诱发心理问题,而心理异常或心理方面的问题在无人诱导、无法自我调适或调适不当时,也易转变成相应的价值观问题。比如,人的“利他”品德需在“移情”的心理能力上形成,如果缺少这种移情能力的话,个体将无法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感受别人的情绪体验,其价值观也就谈不上什么爱护他人、关心集体了又如,某些学生在心理层面形成的一种享乐欲望,这种缺少自制而膨胀起来的欲望,本能地制约着他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外化为行为,则表现为吃喝玩乐再如,某些大学生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度自卑,会以一种近于自傲的姿态出现,这种自视高明的姿态无疑导致了他人的反感。当他无法正确调适时,极可能反过来对社会、他人充满怨恨与敌视。
前一篇:恋爱兵法
后一篇:性格平稳的人如何体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