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欲知“心里学”,先懂“心外学”

(2016-11-17 00:39:49)

     “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么好,你知道我在想什么?” 这个问题恐怕本书的许多读者都听到过。或者,他曾经也这样问过别人。我甚至在某个心理学论坛上看过一个帖子,发起者是心理系的学生。他把这个问题摆在那里,向同学们收集答案。在心理学家眼里,这是个区分外行与内行的标志性问题。能提问这个“傻问题” 的人,肯定对心理学一窍不通。所以,专业人士总爱用嘲笑的口吻谈这个话题。然而,如果有人问一个看起来很类似,本质却完全不同的问题,恐怕就不是那么好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我学完心理学,可以看出别人在想什么吗?” 这两个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提出第一个问题的人,往往只是站在旁边看热闹。提出后一个问题的人,往往真的想学心理学。他们想知道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对于前一个问题,你可以编几段脑筋急转弯去回复。对于后一个问题,你必须负责任地去解释。其实,人们并非会关心他人的所有想法。

       下面这些想法你可能就不关心:某人仰望夜空,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登陆其他星球。某人看过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幻想自己顶盔戴甲去厮杀。某人喜欢穿深颜色衣服。某人很想念他过去的某个同学。 …… 这些纯私密性的心理活动旁人不会有兴趣打听。即使当事人自己愿望讲出来,别人或者送他一句“神经病”,或者只是摆个耳朵听听。因为这些“想法”根本不会变成“做法”;有可能一辈子封闭在他的内心世界里,不会影响当事人的外在行为,更不会影响到外部世界,包括我们的生活。

      人们通常只是在与自己利益有关的情形里,才关心他人在想什么。因为这些 “想法”会变成“做法”,会影响外部世界,进而影响我们自己。比如:    眼下这笔生意,对方心目中的底价是多少?我的心上人对我冷言冷语,他是不是喜欢上了别人?最近我儿子总不和我说话,他到底在想什么?老板今天满脸怒气,是冲着我来的吗? …… 在“归因论”一节中,笔者介绍过,人们习惯于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外归因,对他人的行动进行内归因。开篇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内归因倾向的延续。人们迫切地要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其实是想预测他以后要做什么!确实有朋友拿这个问题问过我。我的回答是,你先不用管别人在想什么,可以直接去分析别人在做什么。认为一个人的“想法”完全支配他的“做法”,这不是心理学,而是错误的常识,从程颐时代甚至更早流传到今。就像日心说产生以前,太阳围着地球转那样普遍存在的错误常识。从外显行为入手去了解一个人,除了动机这个理由外,还有条件上的理由:你永远无法真正知道别人在想什么,除非将来科学家发明了某种人造神经,可以把你和另外一个人的大脑连接起来。在这以前,任何人,包括一个心理学家,都不可能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只不过,心理学家知道自己无法了解他人的思想,普通人却未必知道这一点。比如,你看到两个人在街头撞车后争吵起来,可能马上会以为,他们脑子里缺乏一种叫 “修养”的东西。或者你看到一个人扶着盲人过马路,你马上会认为他脑子里存在着一种叫“善良”的东西。

      心理学家不是这样,他明白,自己只看到“争吵”和“搀扶”这两种行为。他不能武断地说,是什么心理在支配这两种行为。他人心理不可知,但你随时可以看到他人的行为。所以,从外显行为来分析一个人其实是你了解他的唯一途径。读过前章里对“知行关系论”的介绍,恐怕读者对这个问题已经稍有思考。下面这章里,笔者就先介绍一下行动的规律。要学“心里学”,请先懂“心外学”———关于人类行动规律的学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