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他人自我

(2016-11-01 23:36:22)
   自我效能是一种相信自己在某种情景下能够充分表现的信念,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例如对大学中的社会工作,有的同学对自己比较有信心,认为自己能够做得好,即使遇到了挫折和困难,也不打退堂鼓,而是想方设法坚持把工作做好。而有的同学则对自己没有太多的信心,一旦出现问题或困难,就认为是自己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不适合做这方面的事情,很轻易地就放弃了。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这两种同学在社会工作成果上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的差别造成的。
   很多时候,真正决定我们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就在于自我效能预期的程度。 那么为什么不同的人对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信心会有很大差别呢?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水平受到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过去的经验。如果以前曾经做过类似的事情,并且效果很好,那么就会提升自己的效能感,反之则会降低。 与他人的比较。如果你认为某个同学与你的能力、水平相差不大,那么他能够完成的事情,即使你没有做过,也会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 他人的说服。你生活中的重要信息来源的意见对你的自我效能会有重要影响。例如领导的支持,教师的表扬,家长的期望和要求,智力测验的结果,专家的意见。 
       情绪状态。如果处于比较乐观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更加有信心,如果处于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更可能对自己的效能感低估。所以要在困境中或失败之后仍然能够保持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就显得尤为可贵。 从关于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和影响因素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对自己不同方面的 能力会有不同的评价和期望。例如学习方面、社会工作、手工制作、歌唱、绘画、言语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自我效能。各方面的自我效能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关联,如在言语表达、人际交往方面能力强的同学,社会工作能力也比较有优势。但在相距比较远的能力方面效能预期会有很大的差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