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启蒙教育阶段的孩子,由于年龄特征决定的认识能力低下,对什么是好与坏、美与丑、纪律与良好行为习惯、教师的教育与爱护、友谊和哥们义气、勇敢与怯弱等很多概念是模糊的,存在着理解上的障碍,或似懂非懂,或错误的理解。近期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认为,“儿童认知的基本特征是过渡性认知”,“这种认知过程是由错误规则转变为正确规则的过程”。
早在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在
“迷箱”实验中就发现这一规律,即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反复过程习得的。随着错误反映的逐渐减少,正确反映的逐渐巩固,最终形成稳定的刺激-反映联结,成为一种适应机制。试误学习是一种常见的学习类型,特别是在复杂的社会行为学习中具有普遍的意义。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时曾指出,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新要求并转换成儿童的新需要,与儿童原有心理结构发生矛盾冲突,儿童一时间理解不了这个新要求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理解不了这个新要求与他已有的心理水平有什么差距,这种理解上的意义障碍,造成儿童心理暂时的不稳定和不平衡,出现某些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
儿童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的理解、不断的建构,心理矛盾不断地解决,儿童的意义障碍才得以解除,原有心理水平才逐渐达到社会和教育的新要求的水平,心理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阶段的平衡。由此可见,中小学生一时理解不了,甚至会出现违反要求或错误的行为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只能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正是教育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