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归类”与“被理解”

(2016-10-23 23:01:59)
      每个人都有比较系统、完整的关于自己以及对所接触的人的行为、品行的看法,不论你是否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潜在的“人格理论”,这种理论帮助你随时随地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并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一个心理学家只是在学术圈里混,他自然没必要关心社会上五花八门的“人格理论”。但要把心理学知识推销到社会上去,这是不能不过的一关。面对同一个问题,心理学的见解比常识高明,可以升华人们的认识?还是和常识没什么区别,只是用“专业术语”复述一遍常识?或者,心理学在这个问题上连生活常识都不如,心理学家还不及居委会大妈或者江湖骗子看人看得准?对于心理学宣传者来说,这个问题无法回避。前面已经介绍了,心理学在人格问题上,有“内容—结构”和“特质—类型”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向。生活中人们又更注重哪个呢?想想日常所见所闻吧,到处都可以见到世俗的“特质—类型”理论。

       别的不说,古今中外所有算命术,本质上都是“特质—类型”理论:把千变万化的个人归结为几个,十几个,最多几十个类型,来的人对号入座。只不过,星相学强调的“特质”是星座,手相学里的“特质”是掌纹。其他还有血型说、生辰八字、五行八卦等无数的算命方法。所有这些算命方法的出发点,就是根本不考虑一个人真正的内心世界,他事实上在想什么,做什么,他的事件流和行动流,只要把他想办法归到一些模式里就行了。A型血的人什么性格?白羊座的人命运怎么样?“九斗一箕”的人性格如何?如此这般,不一而足。也正是因为如此,学院派那么多心理研究手段,唯心理测验最能被书商们看中,以它为旗号推出大大小小的相关杂志,并且和星相、命理之类并列宣传。书商们不懂心理学,但却能看出心理测验和传统算命术之间根本就是同多异少。算命方法经久不衰,演化无穷,仅仅用“伪科学”来概括并批判是不够的。它说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本来就习惯于把遇到的人划分成不同类型。大部分人都满足于此,认为把一个人扔进某个类型的框架里,就算是对他已经了解了。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生活中,除了与你朝夕相处的至亲外,绝大部分人你无法观测到他的事件流和行动流,你也无法在各种场合里观察他,你只是看到他的几个行动片断。或者在固定几个场合下见到他们。你自然会根据那种场合的特殊要求,抽取一个或几个特质将他归类。比如在课堂上,我们会不自觉地把学生分为“听讲—不听讲”,或者“考分高—考分低”的类型。在工作单位,我们会自发地把同事划分为“守纪律—不守纪律”、“听领导的话—不听领导的话”、“同事关系好—同事关系不好”等类型。一部电视剧上演了,电视台会统计收视率,事实上就是把所有人都划分为“看这部电视剧—不看这部电视剧”两类。一个政治家会把人们分为“支持者—中立者—反对者”三类。一个宗教徒会把人们分为“信仰者—异教徒”。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在这些场合里,课堂讲授、作业、工作、规章制度、领导命令、电视剧、政治纲领、宗教教义和学院派心理学的量表、墨迹图、主题测验图片一样,都是统一的刺激。而注意力、应试能力、工作能力、收视兴趣、政治态度、宗教信仰则是人们被检验的“特质”。通过施以这些刺激,可以将少则几个,多则千万的人划分出“类型”。可以说,即使没有“特质—类型”倾向的学院派人格心理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在不停地把别人划分来、划分去。你划分别人,别人划分你。只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罢了。心理学里专门有心理学史这么一门学科,这方面的专家从传统文献中找到不少古人留下的人格划分方法。可以说,“特质—类型”倾向只是把常识做法带入了心理学。同时,类型划分又非常功利。它的最终目标在于针对不同类型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他们———老师要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领导要分别安置不同类型的员工,政治家要对待不同态度的公民,宗教家要区别对待不同教派。相对于这些功利意义,花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整地了解另外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又有多大意义呢?老师理解一个学生有什么用处?领导理解一个员工有什么用处?甚至,有多少人有足够的动力去完整地理解自己的爱人和孩子?

       似乎还没有人从功利的角度谈人格特质论。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重视什么,忽略什么,可以清楚地体现出在两者间的取舍。人们对他人的了解,往往出于功利的目的———只突出他人身上的工具性。并不是像西方许多现代哲学家说的那样,是社会在异化人,制度在异化人,机器在异化人。人与人之间根本就是彼此在异化着,彼此将对方当工具,而不是完整的人!反过来,我们每个人又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有着独一无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非常感慨,很难让另外一个人走进这个内心世界。可以说,得到一个诉说自己心声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一种奢望。很多时候,心理咨询师并不需要做别的,当一个收费陪聊员就可以开张。当我们发现自己已经被别人“归类”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被贬低,被支离,被机械化,我们会感觉到压抑甚至愤怒。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被归类”远远多于我们“被理解”。现在,如果你已经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内心苦闷无处倾诉,自己的想法无人理解,周围没有人在认真倾听自己的声音,那么,你先要反省一下自己,你是否曾经给过别人这种优待?深入他人的内心世界,完整地理解一个人,即使接下来什么都不做,都是一种超
越功利的关注和爱。这就是“内容—结构”派人格理论的价值。它们具体得出什么结论还在其次,只要有这个出发点,它就远远高于常识,高于社会习惯,也高于“特质—类型”派的人格理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