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古希腊神话传说,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把这种至诚的情感全部倾注到了雕像上,期望少女能同自己成为爱侣,这种真挚的爱情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爱创造了奇迹,木刻的少女成了活生生的姑娘,有情人终成眷属。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它所说明的期望对于人行为的巨大影响力却是人心理的重要规律,是爱这一情感的规律之一。心理学中将之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随机选取的学校里,研究人员先煞有介事的做一些测试,然后提供给这个学校一个学生名单,告诉校方,在该校发现了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只是研究人员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而已。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他们的实验证实了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一心理规律。
研究者认为,其作用机制就是: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无形中寄予他很大的期望,在上课时也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并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与厚爱,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也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的成绩。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上应用的结果:当你拿你的孩子或学生当人才培养时,他未来就是人才,当你拿你的孩子或学生当奴才培养时,他未来就是个奴才。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也表明,许多孩子之所以成为少年犯,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在小时候只因偶尔犯过错误却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孩子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如果你留意报纸上的征婚广告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如何描述自己、如何描述自己所要寻找的另一半取决于他们是男性还是女性。女性往往着重描述自己
“相貌端庄秀美,性格温柔体贴”,要寻找“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男性;幸好这些描述很符合前来征婚的男性对自己的描述,他们会强调自己
“事业有成,收入不错,已在市中心购得全额付清住房一套……”,希望觅得“年轻漂亮”的女性。
进化论心理学者认为,作为一个种族的成员,都必须考虑把基因传给下一代、维持种族繁衍的问题。人类也毫不例外,会本能地选择能成功繁衍后代并有效抚养后代的配偶。男性和女性在繁衍后代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决定了他们寻求配偶的条件不同。男性为了保证自己的基因尽可能多地传递下去,最好的办法是尽可能多地繁殖,他们倾向选择那些可能给他生很多孩子的女性;女性要怀孕并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抚养后代,更喜欢能为孩子提供经济保障的男性。
简单地说,男性喜欢找一个能生育的女性。女性的生育年龄有一定区间限制,因此年轻是女性能生育的第一外在信号。此外,与年轻女性相关的生理特点,例如苗条的身材、浓密的头发和丰满的嘴唇也提供了女性具有生育能力的外在线索,这些体貌特征正是大家公认的“漂亮”。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征婚广告中,男性喜欢比自己年轻、外表有吸引力的女性,而女性为了赢得男性的注意而炫耀她们外表的吸引力。
女性一生仅仅只有400个左右的卵子能够发育成熟并被排出,还要承担十月怀胎的重任,她们的付出比男性更重大,对要与之共同繁衍的配偶更慎重挑剔,希望理想配偶上进心和责任心较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学历较高,以便能提供抚养孩子所需的物质保障。事实上,事业抱负、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这些相互关联的因素正是社会评判男性是否成功的标准,多数男性正朝着更高社会地位和更高经济收入的方向奋力拼搏。男性似乎也很了解女性的需求,在约会中会有意无意地不忘透露自己身居要职、有房有车,以期博得心爱女性的青睐。
看上去女性在选择配偶时似乎一味钻在钱眼里,其实不然。一个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男性,即便有钱有势也远不如一个富有爱心、善良大度、乐于分享合作的男性更有吸引力。如果一位拥有丰厚收入的男性不愿为孩子的成长投资并付出关爱,与之结婚又有什么好处呢?
无论是南非的祖鲁人还是美国纽约客,男性和女性各自的择偶标准惊人相似,这些从我们祖先遗传下来的天性在全世界绝大多数文化群体中都具有相当普遍性。不过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类与早期人类的需求已大相径庭,随着越来越多女性实现经济上独立自主,她们中有许多更喜欢一个肯花时间陪伴自己的情感伴侣,而不是一个倾尽心力于事业的赚钱机器。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地上究竟要有多脏,
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
每日心理学习-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放在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放在一个相对杂乱的街区。停在相对杂乱街区的那一辆,他摘掉车牌、并把车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偷走了。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汽车敲了一个大洞,结果仅仅几个小时,这辆车就不见了。在此实验的基础上,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瑟琳提出了“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建筑物一扇窗户的玻璃,得不到及时维修,其它人就会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而去打碎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种破窗户就给人以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和繁荣。
生活中,这种暗示性的纵容无处不在。比如,在一个单位,既然你可以迟到,我为什么不能迟到?在一个城市,既然你可以闯红灯,我为什么不能闯红灯?在一个小区,既然你可以乱扔垃圾,我为什么不能乱扔垃圾?
前段时间,在我居住的地方一个垃圾箱被移走了,居民们倒垃圾要到一个比较远的地方。开始时,大家觉得很不方便,但原来放垃圾箱的地方已被清理干净,谁也不好意思乱倒。直到有一天,那地方出现了第一包垃圾,于是很快,第二包、第三包、第四包,不几日,那里又变成了一个垃圾场了。“破窗”理论在这里又得到一次惊人的验证。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那么就会形成风气,就会鼓励更多的人做同样的坏事甚至更大的坏事,这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在日常中一定要“及时修补第一块坏玻璃”,“防微杜渐”“小题大做”,不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一个单位来说,一般都有很多制度,如果有人违反了某一规定而得不到处罚,那么,今后还会有人别人违反这个规定,并且有了更多借口,以后这个规定就只是个规定而已。因此,我们一定要“慎始”、“慎微”。当第一块“破玻璃”出现时,就要及时修补,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
在日常中一定要“亡羊补牢”,引以为鉴,举一反三。在工作中不出现问题、差错是不可能的,出现了问题和差错并不可怕,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消极的态度是面对问题怨天尤人,不从自身归因一味从外部归因,这样的态度导致的结果是问题还会发生,破窗效应继续放大;
积极的态度是从自身入手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堵塞漏洞,举一反三建立机制,从根本上保证不被“破窗”。
一定要坚决纠正和制止第一个打碎玻璃的行为。人都有从众心理,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一个人做了坏事得不到惩罚,那么接二连三,就会有许多人效仿甚至做得更甚,所谓别人敢偷驴,我就敢拔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