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分析分析

(2016-07-13 15:22:53)

    分析的是深层的潜意识,心理分析是潜意识的对话;潜意识的理论是心理分析理论的重要载体。本章是对心理分析基本理论的阐释,是对潜意识的基本解读。首先是对心理分析的分析,心理分析是借助意象进行的。其次是解析心理分析的研究对象———潜意识。再者是讨论心理分析应遵守的原则:无意识水平的工作、象征性的分析原理、感应性的转化机制。最后是讨论心理分析的目标。安其不安,达到医心之目标;安其所安,达到安心之目标;安之若命,达到明心之目标。分析的分析面对心理咨询师(analyst),人们常常会无意识地后退一步,或者双臂呈交叉姿势。这个动作的含义很多,其中之一是害怕心理分析师一眼看透自己的隐私。其实,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是这么神奇,它需要一定的条件,创设一定的情景,最起码要懂得潜意识。懂得潜意识是理解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的基础,或者直接说,懂得潜意识就懂得心理分析。当我们面对“心理学”的时候,印象最为深刻、最为生动的应该是其中的一个“心”字了,当我们面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时候,最具有挑战性的要算是“心理分析”了。但是,这似乎是“外行人”的印象。对当今的心理学家们来说,大多看到的是“行为”与“认知”,是数量,就连心理分析方向的硕士博士讨论会也不得不面对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如果没有量化,我们的论文怎样发表呀! 
       心理分析阐释———解读潜意识我不这样认为。(太原圆成心理咨询中心提供文章)要真正面对“心理学”,就要讨论“心”,讨论我们真正“心”的心理分析。理解、体验“心”和“理”,是认识、理解整个心理学的基础,也是学习、体验“心理分析”的关键。一、心理学离“心”很远当年,我大学一年级春节放假回家,见到老同学时,他知道我已学习《普通心理学》这门专业基础课,就直接问我什么是心理学,当时我无言以对,最后我只得老实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学,好像是哲学,离我很远。” 那时的心理学,我感到是没有“心”的心理学。心理学是什么?它是老教授捡起二十年前的讲稿在读一些连自己都不懂的“哲学”。但就是这些“哲学”训练,把我引进了心理学大门,更准确地说是哲学心理学的大门。记得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趣谈科普书上面讲“psychology”翻译成“心理学”是译错了,应该译为“脑理学”。因为人们习惯了,也就没有必要更改过来了,更改过来反而让人们不习惯了。申荷永在其《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中说及:1989—1990年他在对国内著名心理学家的采访中得到最多的回答是“翻译错了”。他说:“我不满意这种回答或解释”。若是你理解了“心”的内涵和意义,就会知道再也没有比“心理学”更能表现与代表这一特殊学科的文字了。(申荷永,1991) “心”的内涵可以从心与生理学、心与心理学、心与心性学三个方面考察。第一,“心”是用来表示不可见的“神”的变化。就“心”作为“心脏”而言,具有生理学的表征,但并非只指人体中的一种生理结构———“心脏”。因为“心”已经具有象征的作用,年轻人常用红心来表示自己的爱。《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将“心”注释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由此可见,“心”是用来表示不可见的“神”的变化。
       心理分析的分析  一、心是智慧之所,灵性之源。我们的“心”可以用来表示思想、情感、意识,乃至态度、性格和意志。这个心,已经完全具有心理学的“心”。这是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解。第三,心为“道之本原”,或“天地之心”。现代西方心理学术语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规范标准。因为当代学院派的西方心理学,只是从生理与行为入手来谈论心理,已经远远偏离了心理学认识自我的初衷,抛弃了“psychology”之“psyche”的本义。(申荷永,2001,第20页)中国的“心”在包容着生理学寓意和心理学寓意之外,还包容着一种心性学的寓意,即心超越了个体,或超越了人体,(太原圆成心理咨询中心提供本文))被称之为“道之本原”,被称之为天地自然之心。“心”可包含或表示一种天下的至理,以及人对世界和宇宙的认识和理解。总之,心理学要研究人的心理,基础的工作是要对人的真正的心理的分析。二、“里”比“心”更接近潜意识理是“心理”;里是“心里”。遇到美事的人们常说:“你不知道,我心里多美吧!”这里的“心里”是不可以用“心理”表示的,好像 “里”更接近我们的内心,而“理”更接近心的规律。当人们关注心理学的“心”的时候,对其中的“理”往往是“忽视”的,大多认为那只是一个标志学术、学科的说明。汉字中“理” 意义非凡,包含着绝妙的心理分析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与“心”相联系的时候。《说文解字》中将“理”注释为:“治玉也。从玉,里声。”“理”中含“玉”,也就包含了特有的玉之心性。 “理”中的“里”,亦为美为心。《论语·里仁》中有“里仁为美” 的佳句。“里”在古文中又通“悝”,有心字旁,包含心性情意。陆明德释文注解为“里,如字,忧也”。里与悝同是忧心之意。“里”也通 “裏”,蕴涵着内心深处的意境。 “里”是相对于“外”来说的。外是行为,是语言,是用头脑思考。 
     心理分析阐释———解读潜意识的材料,可以说是意识的东西。而潜意识的“里”,正是我们心理分析所要追求的意境。 “理”也可以表示“操行”、“操作”、“从事”。从此义理解,“理”,心理与行为是统一的。“理”还有“治理”、“管理”、“温习”、“料理”、 “医治”之含义。《广韵·止韵》中称“理”为文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韩非)。而金文中“文”乃含心其中,乃是一幅绝妙的寓心画卷。王国维先生在其《释理》篇中,称:“然则所谓‘理’者,不过谓吾心分析之作用,乃物之可分析者而已矣。”(王国维,1997,第253页)这里把“理”的心理分析的寓意深刻地呈现出来了。三、分析是借助意象进行的 “分”字有“八”与“刀”之内涵,包含了“明”的意义。汉语用法中,可分为“身份”、“情分”、“缘分”等等,有许多微妙的心理寓意。 “析”在《说文解字》中解为“破木”。“析”字左“木”右“斤”,象形而会意。“析”之义通“悉”,音同。而“悉”字不仅仅包含“采心” 的象形,而且包含着“洞悉”与“尽悉”的蕴涵。庄子曾有“判天地之美,悉万物之理”(《庄子·天下篇·养生主》)的生动表达,尽显“分析”与“明悉”之道理。分析可以指向物,也可指向文字,还可指向文章等等,但如果指向心理时,就是形式上的心理分析,而分析的意象则有特殊的含义。意象译自英语的“imagery”一词。在英语中,“imagery”有“某一个不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心理图画”的含义。也就是说,当弗洛伊德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心理分析家的形象那是“直觉”,如果我们面前没有具体的人,而只是我们的心里想象一个心理分析的图像,那就是“imagery”了。我曾与不同的来访者谈论他们心中的“心理分析”的意象。比较一致的意象是:一个个形象各异的来访者面前坐着一个自然平和的智者(得大道者也),这个智者看透了一切,对所有的一切都能包容、理解与认可。而作为我心中的“分析”,是我上中学时背的一篇课文,著名的 “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庖丁的妙手解析之功,最后用“道”阐释解牛的过程:“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此时所展现的正是“分析”达到出神入化的意象。当时语文老师解析这篇文章后,处于叛逆时期的我马上提出:“有这么玄吗?”现在想来,那是我对“分析”的最初理解。说到此,我想起一个我对来访者的个案进行分析的情景。 “前面有一座房子,这个房子是什么样子?”引导来访者想象自己的“心房”。 “一座小平房,房顶上有一个烟囱。”来访者,一个11岁的男孩子回答。 “房子开着门吗?”我问。 “开着。”男孩子说。 “那么你进去,看看在房子里面有什么?” “有一个壁炉。”男孩子说。 “还有吗?” “还有,真奇怪,我看到一条蛇在半空中扭动。” “还有呢?” “屋子里有一张写字台,上面有一个台灯。写字台和台灯都落满了尘土。在写字台下面的墙上有一个洞。” “哦” “我进入这个洞,发现在半空中有一把刀或者一根蜡烛。” “半空里为什么会有刀和蜡烛?”我问。 “我想,大概是有一个隐身人拿着蜡烛吧。”……(朱建军,2001,第4页)心理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每个形象都有象征意义,每个形象的意义是不固定的。比如刀,他可以代表武器,象征战斗;
          心理分析阐释———解读潜意识也可以象征男性器官,因为他的形状和男性器官相似,而且也可以插进体内。这里刀、蜡烛、蛇、烟囱都可能是用来表示男性器官的象征。更何况蛇、刀、蜡烛是在半空出现的,正是男性器官所在的高度。壁炉、洞代表女性器官,而来访者所见的洞是在写字台的两条腿之间。当然这只能是分析师知道的事,(太原圆成心理咨询中心提供本文)是不能给来访者说的。 “这个隐形人用刀想做什么?”我问。 “在洞里有一个盒子,他想用刀把盒子撬开。”男孩子说。 “盒子里面有什么?”我问。 “大概是毒品吧。”男孩子说。我清楚地看到一个男孩子对性的理解,而且知道他对性的态度,他认为性仿佛是“毒品”。 “那不是毒品,只是一种食品。”我说。 “是吗?” “我知道了,它不是毒品,但是我年纪小不能吃。”男孩子继续想象说:“我回到写字台前,写字台的抽屉中有一些资料,是关于那种食品的资料。” “你可以看看这些资料。”我说。 …… “我不看了,我看到写字台上有一台电脑,我要使用电脑了。……电脑中有许多知识。……” 我已经告诉了小男孩,“这是食品,不是毒品(性不是邪恶的),小孩子不可以吃,你可以看‘食品’的资料”。小男孩可能知道这些话的象征意义,也可能不知道,也可能他是把这次心理咨询中做的这些积极想象只是看做是一个游戏,但是他内心中的一个地方知道我的意思,很清楚地知道———这就是他的潜意识。四、心理分析是潜意识的对话心理学是一门“核心学科”,心理分析是心理学的核心所在。人们曾把心理学的生理基础比喻为心理学的腿,把行为主义心理学比喻为身躯,把应用心理学比喻为手臂,把认知心理学比喻为头颅,而心理分析所追求的是以心为本的人的“心”。这里,我们所使用的“心理分析”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它不仅仅包含了弗洛伊德的经典心理分析、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分析,以及“回归弗洛伊德”的拉康的结构心理分析,而且包含了基本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内容,以及与心理治疗有关的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在传说中,(太原圆成心理咨询中心提供本文)古希腊的奥林匹斯山是西方主神宙斯所在地,那里有著名的神的箴言———“人,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是心理学家及我们人一生的追求,而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那就是心理分析师的工作。 “心”有着“心”的理由,只是这种理由并不为理性所认识。认识其所不认识的,正是心理分析所需追求的目标,然而,我们认识的也未必是正确的。如何透过行为、表情的表面达到深层的认识,我一直认为,潜意识的心理分析是一种绝妙的手段。我们理性中的分析,不能称之为心理分析。心理分析是借助于弗洛伊德、荣格、拉康等的潜意识理论所作的深层心理分析。正因为如此,我们面对来访者时,给来访者所做的心理分析,我把它称之为潜意识的对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