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虑大自然的意义时,我们会立即想到一个新的事实,即自然是一种纪律。世界的这种用途包括了前面所说的各种用处———它们都是它的组成部分。空间、时间、社会、劳动、气候、食物、运动、动物、机械力量等等,都在日复一日地对我们进行诚挚的教诲,其意义是极为深远的。它们同时培养我们的理解能力与理性。每一种事物本身都是一座训练理解力的学校—它教我们认识它的硬度或阻力,它的惯性、扩张力、形态与可分解性。在这有益的学习过程中,人的理解力通过不断的加减、区分、综合与度量,为自己的活动赢得了营养与场地。
与此同时,理性则将所有这些自然的教诲编织到它自己的思想网络中去,让人经过类比的方法领悟物质与精神的联系。大自然是一种理解的纪律,它帮助人认识真理。我们同可感知事物打交道,这就是一种不间断的练习过程,它教给我们有关差异、相似、秩序、本质与表象、循序渐进、触类旁通、统一运筹等必要的知识。为了造就人的智能器官,大自然以一种与这些器官的重要性相适应的极度审慎来提供训练所需的60学费—这种审慎的关切始终如一,绝无失误。这是怎样的一种枯燥训练啊—它天天如此,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地致力于常识的形成;这种不停地制造恼怒、不便和困惑的过程,被人讥笑的场面,争论价钱,斤斤计较的经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心智的行动能力,为了教会我们:“好的想法只不过是些美梦而已,除非你把它们变成了现实!”
在财产领域及其相关的债务与信贷系统中,也实行了同样有效的训练制度。
债务,恼人的债务,它那张无情的铁脸令寡妇、孤儿和天才的后代们畏惧又痛恨不已。债务,它消耗了如此多的时间,又以一种极为卑贱的担忧,困扰和折磨着伟人的情绪—它其实也是一位教师,教给人们必不可少的课程,这对于那些受债务之害最深的人来说尤为必要。更重要的是,被恰当地比喻为雪堆的财产—“只要它今天铺盖了地面,明天它就会被风吹散,”—仅仅是一种内在运动的表面现象,它就像一座时钟正面印着的字码。表面上这字码是人们理解时间的游戏,其实它深深植根于人的精神预见之中,经受着深刻法则的支配。在理解事物方面,个人的整个性格与命运都受到最细微的能力差别的影响,例如他们鉴别差异的能力不等。同样,在感受空间与时间时也有差别,因而人们能够知道事物并非混沌一团,而是个个有别的。一个摇铃和一张犁铧各有它们自身的用处,可是谁也代替不了对方的功能。
水可以喝,煤可以燃烧,羊毛可以织成衣服穿。然而羊毛不能当水喝,水无法编织成衣,煤也不能吃下去。智慧的人在区分事物、并为它们编制等级方面显示出他的才智,而他对生物种类和是非曲直的统计比较就像大自然一样宽广无垠。愚笨的人则没有比较的61概念,自以为人与人之间都差不多。他们把不太好的东西称作最坏的,又把不太坏的东西称作最好的。就这样,大自然在我们身上养育了多么有效的观察力呀!她不原谅任何错误。她说是,就是是;她说否,就是否。人类在农业、天文学、动物学方面最初的进展(是指农夫、猎人和水手最早获得的知识)已经证明:大自然的游戏总是有教益的,在她大量的堆积与废物之中藏匿着确定而有用的结果。人的心智是怎样镇静而愉快地把握理解了一个接一个的物理法则啊!当他进入创造意境,并因拥有知识而感觉到生存的特权时,那又是怎样的一种延展生命的崇高感情啊!
他的洞察力使他获得了提高。自然之美照亮他的心胸。人要比他看到的自己更加伟大,而宇宙也不像人想象的那样恢宏,这是因为人一旦得知某种自然法则,原有的时空关系就消失了。在这里,我们再度被宇宙的巨大未知所震撼、所压倒。
“我们有所知,证明我们有所不知”。打开任何一本新出版的科学杂志,去衡量一下有关光、热、电、磁、生理学、地质学方面提出的问题,你便可以判断出自然科学研究兴趣是否会在近其内枯竭下去。我们省略了自然约束力的许多具体现象,但是有两点是不能忽视不提的。在所有事件中都有着意志的训练与权力的教训。一个孩子逐步形成他多种感官功能,直到他某一天能够说出:“此事必须做!”—在这漫长过程中他一直在学习某种秘诀,即他在自己意志支配下,不但能把个别事件,而且能将重大的、以至一连串事件的全过程加以分析推导,并以此使得一切事实与62他的本性相符合。大自然完全是中介物,它天生是为人服务的。它接受人的主宰,驯服得像一头任由救世主跨骑的毛驴。它向人提供它所有的财富,以便他把这些原料改造成有益的东西。
人却无休止地向自然求索,不厌其烦。他往聪明动听的词语里灌输优柔的韵味,让这些词语长出翅膀,变成劝说与命令的天使。他那些致胜的想法层出不穷,不断简化各种事实,直到世界最终变成了他那被实现了的意志—即人的重复。可感知事物往往与理性的预兆相吻合,并且反映人的良知。一切事物都是道德的,它们千变万化,却总是与精神本质维持着一种不间断的联系。大自然因此而以其形式、色彩和运动傲然地存在着—每一颗远在天涯的星球,每一种化学反应(从最简单的晶体直到生命的原理),每一项植物学变化(从一片树叶所包含的生长第一原则),直到热带雨林和形成的煤层,每一种动物的机能(从海绵一直到大力神),都会向人悄悄地提示或大声地宣告是非的法则,并且呼应基督教十诫的规定。因此大自然永远是宗教的盟友,它用它所有的壮丽景色来增进人的宗教情感。预言家与传教士,大卫,以赛亚,耶稣,他们都从大自然这一源泉中汲取灵感。这种伦理精神是如此深入地植根于大自然之中,以至于它就成了自然存在的目的。无论它曾满足过什么人或团体的私人目的,这种伦理精神却是它公开而普遍的功能,而且决不会被祛除。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不会被它们的第一用途所耗竭。
每当一件东西充分地完成了某项目的之后,它就会变成下一个目的的全新使用工具。因此便出现了使用商品的情况:虽然从它本身看来是下贱肮脏的事情,但是它对于人来说,却是一种关于使用原则的教育;就是说,任何东西的好处在于它能为人使用,而人们费63尽心机去谋划有目的的生产,这正是任何生存所必须的行为。这一真理最初的粗糙体现,恰恰在于我们为了获得玉米和肉类而被迫经受的有关价值与需求的可恨训练。前面已经说过,每一种自然过程都是一篇道德箴言。道德法则存在于大自然的核心之中,它向外辐射,照耀四周。它是一切物质、一切联系、一切过程的精髓部分。我们日常接触的事物,无不在向我们默默地宣讲道义。
一座农场,其实不就是一本无声的圣经吗?糠麸与小麦、野草和庄稼、作物枯萎病、降雨量、病虫害、阳光—这便是大自然的神圣徽记,它从春天的第一道绿畦直到冬雪造成的最后一座雪堆,络绎不绝。然而,对于水手、牧羊人、矿工、商人来说,尽管他们的行业不同,却有着极其类似的经验,各自导向同一的结论—这是因为所有的行业组织都极其相似。我们也不该怀疑,这种弥漫于空气之中、生长在作物里、蕴藏在普天下水源中的道德情感,早已为人所获,并且深深植根于他的灵魂之中。大自然对于每个人的道德影响,等于他从自然界领悟到的真理的数量。谁能够度量这种影响呢?谁能猜想,海边的岩石教给渔夫多少坚忍不拔的精神呢?谁又能说出,那蔚蓝色的天空向人传授了多少心境平和的诀窍呢?
—瞧那碧青如洗的天穹,大风不停地吹赶成群的乌云,却没能在它身上留下任何的折绉或痕迹。甚至从那些野兽的古怪行为中,我们又学到了多少有关勤奋、节俭和友爱的知识?就连我们健康状况的多变,不也是一种针对自制能力的孜孜训戒吗!我们从这些例子当中充分认识到自然的统一性—这是一种寓于多样性中的统一—它随处可见。天下万物,差异无穷,却都给人以同一的印象。古希腊的克塞诺芬尼曾经抱怨说,64不论他朝什么方向看,那里的事物总是迅速地复原为一个整体。他看够了层出不穷的形式变化所掩盖的相同本质。希腊神话中有关海中老人普洛透斯千变万化的故事,实际上包含着一个朴实的真理。一片树叶,一滴水,一块水晶或一段时光,无不牵涉到整个世界,并且有助于整体的完美。每一小粒物质本身都是一个微型世界,它忠实地反映出它同世界的相同之处。
相似性并不仅仅存在于类属明确的事物之中—例如我们在一片蜥蜴化石的脚爪上发现了类似人手的形状—即便是在那些外表绝不相同的事物当中,也有相似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建筑学才被德·斯蒂尔和歌德称作是“静止的音乐”。古罗马建筑师维丘维斯认为,建筑师应当是个音乐家。而柯勒律治则说,“一座哥特式教堂就是一种完美的宗教。”米歇尔·
安吉洛声称,解剖学知识对于建筑师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海顿的大型圣乐里,跳跃的音乐不仅让人联想到诸如蛇、鹿、大象的动作,而且引发听众有关色彩的想象,比如青草的色泽。音乐的和声定理转移到美术之中,就有了色彩和谐法则。花岗岩同侵蚀它的河流之间唯一的差别在于:岩石本身是由它形成时温度的差异造成的,较松软的部分如今变成的河床。那流动着的河流就如同从河流上方飘过的空气;空气本身对好像那些能轻柔穿透空气的光线;而光线又与随它同行、遍布宇宙的热能有相似之处。
每一种生物只是另一种生物的变更修正,它们之间的相似大于它们的差异,而制约它们的根本性法则是完全一致的。某一种艺术的法则,或是某一种组织的原则,可以在整个自然界推而广之地加以应用。这种统一性是如此密切,以至于人们举目可见。它潜藏在大自然外表之65下的深处,反映出宇宙精神的宏旨。理由是,它也贯穿于人的思想之中。由语言表达的每一条普遍真理,都暗含或揭示着所有其它的真理。“万物各异,其实共通”。这就像环绕球体布置了一个大圆环。圆环由许多小环组成,而这些小环也同样可以张开,构成大圆环。从一个方向看去,每一个较大的真理恰恰是一个大圆环,但是它有着无数的侧面。在行动中,这种向心统一性表现得更为明显。词语是构成人类无限思想的有限成分。
它们不可能涵盖真理的意义范围。这些字词使得意义断裂、削减并变得贫乏。而正当的行动似乎更接近人的心灵,它可以与整个自然联系起来。“聪明人做一件事等于做了所有的事情;或者说,从他妥善完成的一件事中,他学会了正确处理一切事情的相似方法。”
字词与行动并非原始自然界的产物。它们引导我们进入人的范畴,与之相比,所有其它生物形式都显得相当低下。当人类生命形式鹤立鸡群地产生之后,上帝自然对它格外垂青。它说,“我从人的生命中汲取了欢乐与知识、也从其中发现并看到了自己。
我要与之对话,而它也能够对答如流。它能为我提供成熟而生动的思想。”实际上,人的心灵—即思想—总是伴随着它的生命形式,男人和女人都是如此。而这些思想正好构成了一切事物中心暗藏的力量与秩序所必需的无比丰富信息。不幸的是,人的生命机能多少都有些残缺标记,看上去不够健全。然而,大不同于环绕在人周围的无情自然,人的机能就像不停工作的喷泉管道,它们的下面是深不可测的思想与美德的海水—也只有通过这种特殊生命组织的管道,海水才可源源喷出。假如接下去探讨生命机能之于我们教育过程的具体影响,这倒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课题。但是何处才是它的尽头?在青少年及成年时期,我们都曾结识一些朋友。
他们像天空与海水一样,伴随着我们思想的成长。他们各自对我们灵魂的某种感情作出回应,从而满足了我们在这方面的需要。但是我们却没有力量把这些朋友推开,以便从稍远一些的位置上观察、甚至分析他们。我们当时无法选择朋友,只有去爱他们。当这种交友行为使我们获得了鉴别良莠的标准、并增进了我们对于上帝智慧的崇敬—上帝以此造就了一个胜过我们理想的真人—之后,更有甚之,当此人变为思想的对象,并且在保留其性格的无意识特征的同时,他的思想却被转化为坚实而美妙的智慧—此时便给我们一个信号:他的生理机能业已发育终止,而此人即将在短时期内从我们的目光中平安消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