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遇的“自然”属性与文化观照
(2015-08-25 22:16:46)
标签:
外遇当事者善后生命美感 |
从人性的基础出发,“外遇”其实是个最“自然”不过的现象。因为,人的伴侣、配偶再如何慎选,总难免囿于一时一地的决定。这个决定,有妥协性的——虽不满意但可接受;有冲动性的——因特殊情境而选择;有“所知障”的——自以为需要的正是这种类型。而即使不受限于这几种,也不保证不会有更理想的对象在将来出现。追求,既有其开放的本质,外遇当然也就如影随形地跟来,因此,赞成顺性而为的人,自然会认为不须替外遇扣上不道德的帽子,反而会认为批判外遇是不道德的。
外遇是否该批判,其实是个文化问题,而几乎所有文化,对它都有一定的制约。究其原因,则因它会动摇社会根本。因为,人际关系的紧张、下一代的定位与教育问题都将随之而来,而个人,也常夹在这顺性与逆性之间,彷徨、焦虑、左右为难。
当然,现代社会开放了,外遇问题来自社会的压力已少了许多,但它对个人的困扰却不曾稍减,因为,个人意识的抬头虽使它免于过多制式的批判,但相对的,传统社会中受压抑的一方——通常是女性,就更不甘沦为情感的牺牲者,新一层的紧张于焉诞生。谈起外遇,那个又欣羡、又害怕的情结也就始终如一。
其实,每个时代对外遇的态度固有其主调,但外遇在任何时空却从来就不只是一种类型,而在个人生命的感受、成长上,也必得分清不同性质的外遇——而非制式的社会反应,才能真正面对生命的这个困境。
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每个外遇正像每个家庭,都可以说是一个个案。而所谓“个案”,就是“清官难断”之事,“解铃还须系铃人”,在外遇上更是如此,别人帮不上忙,只能依赖当事者的观照。不过,外遇固属一个个不同的个案,我们多少也能以几种坐标来试图掌握它。
在观照外遇上,可以从下面几个点来切入,这几个点是时间、层次、公平与善后。
不同人生阶段的外遇
有一句话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人不可能无过,关键是在你是否及早觉察,觉察得早,在客观错误没铸成前就能消弭于无形,觉察得晚,则只能活在懊悔之中,而在外遇,这种觉察恐怕要比美感的超越来得重要。
坦白说,一辈子只钟情于一个异性,几乎是违逆人性的,然而会不会导致外遇,则又是另一层次的事。
所谓美感的超越,指的是对喜欢的事物保持距离,因为只有这样,才不致因落于现实而形象破灭;此外,更指在自己的“有所不为”中,“享受”或“观照”生命的“残缺”与“悲怆”,在这种情形下,生命就另有一种割舍的成就感,就较不会自陷于现实。而这两种超越,前者恐怕得建基于经验的教训,后者则虽非一定到达悟者的境地,却已有其浓烈的人生艺术观照。
美感的超越,牵涉到生命境界的提升,对寻常人较难,而提醒可能会出现的懊悔对一般人就比较亲切。外遇之所以会让人不堪承受,正因为生命中所谓的“善后”很少有比“外遇的善后”更麻烦的,因为一来两造都难以避免一定程度的嗔恨,二来这也关系到“道德”判定的问题,三来更头痛的是,彼此的孩子要怎么办?
外遇的当事者,往往是一方执迷、一方愤怒,要理性处理“危机”,几乎不太可能,因此,所做的决定常又形成彼此的二度伤害,有些则终其一生都难以复元。
伤害最严重的是对人的“信任”。外遇的发生往往与当事人平时的人格形象没有必然关系,但外遇又必然牵涉到道德的认定,因此,一旦发生,对道德的颠覆性就特别大,许多受害人从此对异性,乃至其他人也都会丧失信心。
外遇的伤害往往是两边的,许多外遇者对“元配”还说不上完全无情无义,这里常有对自己的谴责,而外人所给予外遇者不道德的认定,不仅造成现实的一定压力,影响所及,也往往变成下一次分手的主因。
当然,外遇麻烦的还不在自己,因为上述的影响一样会出现在儿女身上。当事者双方还可好聚好散,甚至反目成仇,孩子却不可能如此,而即便不谈孩子“本身”感受到的伤害,就只孩子的受创看在当事人眼里,恐怕也是种折磨。
总之,除非双方都能有一定的超越,除非原本就是露水鸳鸯,在一般情形下,外遇几乎都是难以“善”后的,我们平时就该作如是想。
前一篇:有这九种感觉叫做爱情
后一篇:婚姻最危险的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