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诚,《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你就应该如何对待别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真诚,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一个人外在行为和内在道德的有机统一体,是评价一个人精神境界的标尺。一个缺乏真诚的人,他的人格形象仿佛总是戴着一副假面具,冷漠、伪善、麻木、欺瞒……心与心之间横亘着沙漠;而真诚则犹如心与心之间的一座桥梁,使人与人之间获得共鸣和理解。真诚并不仅仅是指通常意义上的不欺瞒,而是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诚实是真诚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像一块无形的磁铁,把众多的人吸引到你身边。信用也是真诚的重要内容,“一诺千金”和“言必信,行必果”指的就是做人要重诺言,守信用。试想一下,谁会愿意和不守信用的人共事?又有谁会依赖、重用没有信用的人呢?一个守信用的人,他的人格是坚定的、稳固的、纯真的,别人自然就会信任他、尊重他、拥戴他。坦率同样也是一个真诚的人必备的品质。要坦率地展现你自己,而不是以一种不真实的形象来自欺欺人。只有对自己诚实,才不会欺骗任何人。深刻的道理说起来往往是简单的,而真正做到了却很不简单。平等、理解、谅解、真诚待人的结果往往是双赢,让你在交往中受益。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三顾茅庐”的典故吧,刘备就是用他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使自己得到了一个可以运筹帷幄、助他争夺天下的人。
完美人格之策汉末,天下大乱。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诸葛亮。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信中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以及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急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大家都反对,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却坚持第三次拜访诸葛亮。他们到达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又如此真诚,就出山全力帮助刘备。后来,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成语“三顾茅庐”也由此而来,比喻访贤求才,真心诚意地邀请别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