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婚族:婚姻不是襁褓
(2015-08-03 12:07:32)
标签:
情感小梅郑洁刘伟婚姻 |
小梅与刘伟在大一的时候就相恋了,在经历了四年的美好时光,转眼就到了毕业。这时身边的不少恋人都分手了,但是他们俩还是异常坚定,为了能够将校园的爱情继续延续下去,刘伟向小梅提出了结婚的请求。尽管觉得意外,但被感动的小梅还是欣然同意了。
总体来说小梅和刘伟的家庭条件都还不错,得知两人决定结婚的消息,双方家长并没有反对,婚宴、房子首付,他们也都承担了下来,这让两个在蜜罐里的孩子心里很踏实。起初婚姻生活还算甜蜜,但是没过多长时间两人就感受到了结婚的压力。由于小梅和刘伟都在事业的初期,房贷占据了他们收入的三分之二,他们成了彻彻底底的房奴。
这还不算什么,由于小梅和刘伟都是独生子女,自小都是家里的小宝贝,自理能力都比较差,屋子里经常乱七八糟,双方家长除了要补给他们钱财,还要时常来帮他们收拾屋子,两人都不会做饭,晚饭总是到父母家解决,自家的厨房也就成了摆设。对待家务他们也总是你推给我,我推给你,经常为了谁拖地、谁洗衣服而大吵大闹,婆婆觉得小梅没有尽到媳妇的义务,而岳母却认为刘伟一点儿都不会心疼老婆,原本和睦的家庭出现了裂痕,上学时你侬我侬的爱情在一次次的争吵中慢慢消散。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毕婚族”的想法跟前者还有一些差别,那就是要给自己的未来找个依靠。嫁个有经济实力的好老公,成为她们择偶的首要目的。的确,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里,没有经济基础的婚姻,会非常艰难,为了让自己在未来的生活里少受点罪,或者说谋取一条幸福生活的捷径,一些女孩儿开始将希望寄托在一些家庭条件好的男人身上,妄图以“毕婚族”的方式寻求一个属于自己的避风港,至少在经济方面不会亏待了自己。
小姚和郑洁都就读于北京的大学,二人曾爱的难舍难分,经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但令郑洁没有想到的是,眼看快要毕业时,和他相恋那么久的小姚却要和他分手,主要原因在于,小姚不想回到以前的小城镇,由于郑洁的户口也在外地,所以她决定毕业以后就嫁给一个北京人,留在大都市发展。这让郑洁非常痛苦,他无奈地对别人说:“曾以为有了爱情就够了,其他的都可以自己创造。但我真没想到人是那么容易就会改变的。我不懂为什么一个北京户口会比我们之间的感情重要。”
而小姚也有她自己的理由:“我何尝不想和郑洁结婚,可是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刚刚步入社会的我们,短时间内都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那我们以后又靠什么生活呢?我是我们小城镇出来的仅有的几名大学生,回家乡的话没有大的发展空间,也太没有面子了,我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在北京安定下来的稳定家庭。可这些郑洁都不能给我,那我只能嫁给能给我这一切的男人了。”
校园恋情是浪漫的,上学的时候爱情可以是生活的主题,然而走出校园后,面对现实的残酷,往日的美好有时会变得苍白无力。“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话在追求物质的“毕婚族”心里成了至理名言。然而她所选择的男人真的能带给她幸福,满足她想拥有的一切吗?其实这也未必,当女人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的时候,她就很容易失望,甚至是绝望。就算嫁给一个经济条件好,品质优良的男人,也不可能让女人事事满意,结婚后还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磨合期,没有经济基础的女性家庭地位如何保证,更何况是一开始就没有建立稳定的感情基础,这好比将婚姻堡垒建在沙滩上,看上去美丽,实际上岌岌可危。
爱情是浪漫的代言,而婚姻包含着一种责任,不是游戏,更不是赌注,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感情表示尊重,对恋人负责。当冲动的“毕婚族”成为了“必分族”,既伤害了自己,又影响了今后的人生。如果你还没有对婚姻有明确的认识,如果你对婚后的生活一知半解,如果你还没有为结婚做好准备,那还是要三思而后行,小红本换小绿本很容易搞定,但留在心里的伤痛却是刻骨的,抱怨、后悔、郁闷、焦躁只能凝结为一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的叹息。校园里的感情是圣洁纯真的,然而这份纯真的感情往往因为缺少了一份执著和坚持而与很多人擦肩而过,成为他们一生的遗憾。“毕婚族”虽然没有这种遗憾,但经济不能独立,却成为困扰婚后生活的主要问题之一,“毕婚族”成了“月光族”的代名词。而以经济条件作为择偶标准,在毕业后盲目步入婚姻的“毕婚族”,犹如一场赌博,你赌上了你的爱情、青春和前途,却无法得知最终能否赢得幸福。
前一篇:降低婚姻期望值有助于婚姻长久
后一篇:随和、糊涂一点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