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爱情的发展阶段
(2015-08-03 00:27:40)
标签:
情感男孩恋爱期性心理女孩 |
1.疏远异性期(12~14岁)疏远异性期也称为性发育早期。在青春期开始时,少男少女对性的差别特别敏感。第二性征的出现,在他们内心深处产生了春情萌动的朦胧感觉,把异性的秘密和男女之间的关系也看得很神秘。这就使得他们在与异性的接触或交往中,往往会产生一种羞涩、忸怩或不自然的感觉,并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心有相互吸引之力,而行又互相疏远”的现象。由于女孩的青春发育期比男孩早得多,在体态上的变化明显先于同龄男孩,因而羞涩感更为强烈,主动回避异性,尽量减少与异性的不必要的接触,怕男孩发觉她们的体态变化,唯恐同性伙伴嘲笑、奚落其与男孩的接触。而男孩的表现不十分明显,没有明显的疏远期
2.接近异性期(14~16岁)在完全进入青春期之后,随着生理机能的进一步发展、生活阅历的日趋增加,青少年对异性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对性意识的情感体验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他们已不满足于对异性那种朦胧的、泛泛的好感了,而是乐意与异性一起参加活动,喜欢与异性相处。在这个时期,男孩对周围的女孩产生既可爱又神秘的感觉。注意异性的体态变化、容貌变化并容易被女孩温柔文静的气质所吸引,与女孩接触时显得笨手笨脚、不知所措,既激动又紧张,既欣喜又羞涩。他们抓住机遇在女孩面前表现自己,主动帮助女孩,注意调节自己的举止,努力呈现为异性所喜欢的气质和风度,同时尽量掩盖自己的 “缺陷”。女孩仍然难以摆脱疏远期遗留下来的羞涩感,但能大胆地正视男孩,对男孩发生兴趣,观察男孩的体态变化。此阶段的少男少女正处在钟情、思春的朦胧状态。他们对异性的关注具有好奇性、试验性和盲目性,其交往的指向是泛泛的,多数是因相互的好感自然吸引。虽然有些以摘抄模仿文学作品中炽烈诗句表达感情,但实质上并不具有恋爱的感情深度和心理准备,也很少具有专一的恋爱对象。这时还会出现“牛犊恋”现象,崇拜、向往年龄稍长的异性,特别是有些少女会把一些成年男性(如歌星、影视明星、体育明星、艺术家、作家、教师等)作为自己崇拜甚至追求的对象。
3.向往异性期(16~18岁)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对异性的向往和倾慕。这时的男女青年,往往以各种主动的方式对异性表示好感,希望得到对方的积极反应。这个阶段的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倾慕的特定异性,但也有少数高中男女生开始倾慕特定的异性,希望通过与异性交往,有选择地寻找自己倾心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出现了初恋。这时性机能虽然日趋成熟,但正确的道德观和恋爱观一般尚未形成。如果他们之间的正当交往受到压制,又受到不良影响,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便可能导致他们的越轨行为和不正当的交往关系。
4.恋爱期(18岁以后)18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知识面的日益增加,生活视野的日趋扩大,个性发展的不断成熟,他们对性爱意识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对异性之间的关系也有一个正确的态度,逐渐在头脑中确定了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或“梦中情人”的形象,并开始各自扮演社会赋予每种性别的特定角色。
前一篇:天才和精神病
后一篇:老公外遇后老婆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