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绪的自我指向性

(2015-07-22 15:12:25)
标签:

情感

情绪

事物

情绪反应

恐惧感

      情绪的自我指向性是指情绪的目的是指向自我,为自我服务,它的原始目的是为了促进需要的满足。凡是对主体需要满足有利的事物会产生正性的情绪反应,如喜悦、欣慰等;凡是对主体需要满足不利的事物则会产生负性的情绪反应,如悲痛、愤怒、焦虑、不安、抑郁、惊恐等。喜悦的情绪是在自我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情绪反应,它促使个体进一步寻求类似的事物与环境,并鼓励个体在下一次类似的情境中以同样的方式去反应。

      生活中到处可见这种情绪反应,如矿工淘金、渔民“赶海”、农民种植、学生受到表扬或奖励时等,他们都是在需要得到满足时,又不断地用同样的方式重复自己的行为,来满足喜悦的自我情绪体验。愤怒的情绪是在所要满足的需要受阻时产生的情绪反应,它使得个体调动能量打败对手,或克服阻力达到自己的目标。愤怒的对象多半是同类: “它为什么与我争食?” “我恨他在老师面前说我坏话。” “他只会说而不去做!” 愤怒的对象也可能是非同类: “可恨的老鼠吃了粮食。” “是蚊子闹得我一夜没睡着。” 愤怒的对象也可是非生物的: “讨厌的风刮得尘土飞扬。” “可恨的石头把我绊倒。” 无论怨恨的对象是谁,原因是他认为是他们阻碍了其愿望的实现或破坏了自己的美好的现状。悲痛是已经实现了的愿望或已获得的事物重新丧失时的情绪反映,如地位的下降、财产的丢失、亲人的去世、希望落空、失恋等。悲痛的情绪一方面可使人们回避类似事件的重演,即所谓“痛定思痛”而吸取教训;另外还可以激励人们去奋斗,去争取,从而尽可能挽回或减少丧失造成的损失,即所谓“化悲痛为力量”。悲痛情绪产生时也会同时产生恐惧情绪,而且丧失的对象越重要,丧失的时间、空间越接近,则恐惧感越大。如失去生命比失去钱财的恐惧感要强,歹徒把刀架在脖子上比说要用刀杀死你的恐惧感要强。一般来说,人们的恐惧感来源于环境、现实对生命或社会生存(威信、名誉等)的威胁,当被认知后,就会产生恐惧的心理体验,并促使人们回避危险,或紧急调动能量逃走。焦虑是美好的事物失去或不好的事物来临时产生的情绪反应,是人们的愿望受到威胁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是一种普遍的、不固定的担心、忧虑、不安和烦躁。但适度的焦虑是有意义的,它能使人们保持一定的紧张水平,调动能量作出相应努力,提高事物的保障度。“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国忘家”,都是说明了焦虑的价值。人类情感复杂繁多,且相互重叠,但它们的最初目的均是指向自我,为自我服务的。厌恶感使人远离有害的事物,喜爱感使人接近有益的事物,满意感使人发扬行为,自卑感使人纠正行为而追求价值实现,内疚感、羞耻感、罪恶感有利于个体的社会生存。所以,情绪的自我性对个体的生存(生物生存、社会生存)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它调节着人的一些基本行为。

      更重要的是,情绪的自我性使人的心理节省了大量的思考时间。在面临一个新环境、新事物时,个体需要经过必要的分析、思考等思维过程来进行“有利”还是“有弊”的判断,然后贴上相应的情绪的标签,并作出“接近” 还是“回避”的行为反应。经过重复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则可不需要刻意分析,仅仅通过激起所建立的情绪即可产生同样的行为反应。如我们食用的水果,从认识到品尝,体验了其美味,再见到同样的水果时,就会直接产生“喜欢”的情绪,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假如没有这种情绪的调节作用,我们对每个环境和事物都作分析判断,然后再行动,恐怕我们就无法有效地生活了。可以这样说,情绪好比安在丘脑内的一个装置,它使我们自动地趋向有利事物,避开有害事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