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咨询感悟:存在与行在

(2015-07-19 22:42:41)
标签:

佛学

心理咨询

咨询师

啮齿动物

状态

     最近读《与神对话》,再次看到这对概念,觉得可以谈谈。与“存在”相关的是:感受、当下、觉察、接纳。 与“行在”相关的是:问题导向、方法、目标、未来、障碍、排除困难、改变、行动。主流文化是“行在”的文化,想要更多、更好、更大、更强,想要增长和实现,想要速度和加速度,却不太考虑自己最终要去哪儿。主流美学是“行在”的美学,数以亿计的人们坐在电视机前,为进了几个球、得了多少分、谁赢、谁输、谁跑得快、谁跳得高而心潮澎湃。换一个台,为舞台上杂技演员能十几个人骑在一辆自行车上摆造型而啧啧称奇(好像这个国家自行车不够用一样)。高雅一点的,为芭蕾舞演员跳起来时能在空中做五次脚跟相碰而竖起大拇指。 “行在”的文化称赞他人,是因为他人做到了某些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 
     中国的奥运会冠军们是“行在”文化最极端的表现之一,也是“行在”文化最明显的牺牲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他们留下的热泪不久就会被人们忘记,其代价却是有可能要在搓澡堂里度过后半生。公众看到后面这番景象往往难以接受,而这正是“行在”文化的死穴——短视。 “鼠目寸光”这个词非常准确,全然处在“行在”文化中的人,有许多啮齿动物的特性:忙碌、焦虑、囤积、缺乏安全感、忐忑不安、左顾右盼,发现好东西时迅速聚集,感到有危险时四散逃窜。行在文化催生了成功学,在这种意识看来,没有什么比达到目的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比关于怎样达到目的的学问更值得研究。行在的意识看不起存在,什么间隔年,什么寻找自我,什么活在当下,什么移居大理,都是Loser们给自己找的华丽丽的借口和退路。这个结论在行在的逻辑里没有错。这种逻辑认为,还在世的芸芸众生无非分为两种,一种在成功的康庄大道上努力奋斗,另一种在失败的道路上滑向毁灭。在行在看来,存在毫无用处。 直到行在有了症状。 
    荣格说,症状是神谕。 没有存在的行在必然产生症状,失败者得到的是挫折和绝望,成功者得到的是空虚和无聊。很多行在者内心有一份很深的凄凉:他们无法相信,自己什么也不“成就”,仍然会得到爱和尊重。这个信念推动他们不断努力的同时,注定了这样一个事实:不管他们“成就”多少,都很难得到真正的爱和尊重。如果说行在者像啮齿动物,那存在者像是植物。他们看起来不堪一击,有时,甚至成为行在者的食物。但真正的存在者不会为此烦恼,就像树木不会因为自己被砍伐而绝望——它只是换了一种存在状态,从此之后,成为一种叫作“家具”的东西。居室里的人性大戏不如森林里的风景好看吗?倒未必。有时存在者像花朵,兀自绽放,闻到芬芳的人们自动聚拢过来。 有时存在者像爬山虎,啮齿动物在窝里囤满食物的季节,它占领整面高墙。当然,对于真正的存在者来说,不论是让人们自动聚拢过来,还是占领整面高墙,都不是它本来的目的。它只是在体验自身的存在。盛放的花朵和被毛虫啃咬的花朵各是一种存在。如果它不想选择后者,会长出刺来对付。但它不会为后者贴上一个“Loser”的标签,然后努力将其排挤出自己的存在。
     行在者划分成功和失败,对失败的恐惧,让他们努力追求成功,同时铲除任何失败可能出现的蛛丝马迹。准确地说,行在和存在不是两种人,而是两种状态,在不同的时间出现在不同的人身上。彻底的存在者可能不愿生活在当今社会(彻底的存在者并不关心“适应社会”这种问题。)而彻头彻尾的行在者,至少会在夜晚的噩梦中重新体会到自己的存在。行在对存在怀有种种拒斥和恐惧,存在却可以同时容纳行在。对于充分体会过存在的人,行在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存在的一部分。原先要考试,要加班,要做项目,要建立关系,这些事情存在者一样可以去做,只是当他们一边行在一边存在,也就是带着存在的感觉去做的时候,结果变得不重要,过程的每时每刻,都可以丰富多彩,活泼沛然。正是这种放松和享受的状态,让存在者更容易实现好的结果。 丰富多彩,活泼沛然是世界的真实状态。存在,就是打开五官去生活。从认知角度来说,存在带来的放松、平静、容纳,使得单位时间内加工信息的容量增大,从而带来更有深度,更完整的觉知。
    就是说,提高了大脑CPU运算速度,不容易死机,更容易看到真相,作出有远见的决定。说说心理咨询。大部分咨询师,是行在状态的咨询师。工作时心里仍是着急忙慌地盘算:“这人什么问题?什么原因?怎么解决?”但这个行业也是为数不多有机会练习存在的职业(其他的,比如演员)。体会感受,练习正念、聚焦、完形,都在增强存在的部分。(去听存在主义讲座不算其中,存在主义疗法和这里说的存在状态差别很大。)我的自我体验,也差不多是一个由“行在”状态渐渐转入“存在”状态的过程。我发现,存在的状态越多,越感觉自己心理健康。有个美国老师分享过一个段子,她说她们那儿,有一群咨询师做了七八年体验还要继续找人做。其中一个来找她做体验,开场第一句就是:“我对你唯一的期待,就是你在这里真实地做你自己。
       能做到,我们就继续,做不到,我去找别人。” 存在是这个世界真正的奢侈品。它像干净的空气一样,理所应当充斥这个世界,却变得越来越珍贵。怎样帮来访者从行在进入存在呢?最直接的办法是咨询师自己先进入存在。咨询师怎样进入存在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存在状态多的人去做体验。 或者,去观察小孩子,向他们学习存在。准确地说,不是学习,只是复习我们天生就会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