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标准
(2015-06-23 17:04:38)
标签:
情感心理健康心理年龄自己 |
1.正确认识自己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了解自己的角色;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从而接纳自己,包括自己的缺陷和弱点;提出恰当的自我期望,并在行为上积极实现期望,及时调整期望。自我概念混乱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人际关系和谐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保持自我,也能接受他人,包括接纳他人的缺陷与弱点。人际关系紧张的人往往是心理有问题的人。
3.适应能力良好心理健康的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在正确认识周围的环境的前提下,主动适应,或改变自己,或改变环境。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出现适应困难,矛盾重重,或以幻想代替现实,或逃避现实,或经常产生对抗冲突。
4.意志品质健全心理健康的人,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正常的水平。心理不健康的人则容易有退缩、优柔寡断,或盲目行动、顽固执拗表现。
5.保持积极心境情绪主宰人的健康。心理健康的人虽然会有悲、忧、愁、怒等情绪,但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合理释放,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使愉快、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占优势。
6.智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儿童青少年时期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中年以后流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衰退,晶体智力仍应继续增长,直至高龄。一般可以通过与同龄人比较或进行心理测验了解。智力正常才能有正常的认识活动。
7.心理行为适龄在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行为特征,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8.人格完整统一人格是一个人的各项重要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心理与行为协调,表现出一贯性、一致性。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可以对照自己,观察判断他人,对社会工作者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