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摘下“自尊"的面具

(2015-05-22 15:57:40)
标签:

积极的心态

自尊

面具

自轻自贱

父母

       自卑的面具恰恰是“自尊”,但这种“自尊”所表现的往往是孤僻、冷漠、敌视,因为他内心深处是深深的自卑,所以他认为自己是不受人欢迎的,因此他孤僻,偏居一隅,忍受孤独;他认为别人都看不起他,因此,他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认为别人都会蔑视他,因此他敌视一切人。 由此可知,以自卑为基础的“自尊”,与以自信为基础的自尊,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所表现的恰恰是合群、宽容、善良。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师:戴着一副“自尊”面具的人,外表似乎十分坦然,安详快乐、信心十足,做事冷嘲热讽,但在他的面具底下,并没有坚如磐石的自信和深如大海的平静,只存在着困惑、恐惧和孤独,这才是他真实的自我。其实,每当他一想到自己的软弱,充满他内心的总是自轻自贱、失意自卑。 为了掩饰极度的自卑,他便堂而皇之地制造面具,把自己深藏在一副冷漠、孤傲或清高的外表后面,借此挡住那友爱的目光。虽然他也知道这样的目光正是帮他超越自卑的救星,而且是惟一的救星。 他也深知自己对爱的渴望,可是,他更畏惧受到伤害,致使自己躲开了那友爱的目光。 正是因为担心被人拒绝,才使我们不敢向人表示爱;正是因为害怕自尊心受伤害,才使我们不敢接受别人的爱。 为什么我们会恐惧?因为我们自卑。如何摆脱恐惧?要靠我们克服自卑。从自卑中超越的方法就是——找出“自卑”生长的地方,用“爱”去松动它四周的土壤;然后播下“自信”的种子,让它在心中生根发芽,让它在事业中开花结果,让它在社会中茁壮成长,然后,你就会长成顶天立地的自信、自强、自立、自在的大写的人。 爱别人,正是你自信的表现;被人爱,则会助长你的自信。总之,爱既是自信之花,它绽放在你的笑脸上;也是自信之果,它成熟在你的心房。 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自贬,亦即廉价出卖自己。
        ——[美]成功学家大卫·史华兹、都是自贬惹的祸 “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自贬,亦即廉价出卖自己。”美国著名成功学家大卫·史华兹通过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一位北京某大学中文系的女研究生,她是江西人,考取研究生前,当过中学语文老师。她本人长相也不错,皮肤白皙,眉清目秀。她父母都是中学教师,大哥出国留学,后来在美国定居;二哥是当地一位处级干部,事业蒸蒸日上。由此看来,她应该是位充满自信的人才对。然而恰恰相反,她相当自卑。因为自卑,变得非常敏感、多疑,自轻自贱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比如,取得硕士学位后,曾经工作过的她居然没找到工作。问她原因,她居然说:“我不配找任何工作。”原来,抱着如此想法的她,压根儿就没去找工作! 在北京蹉跎了两年,她一门心思学英语,考托福,想去美国留学,可连考两次,都没过关。退而求其次,再考母校中文系的博士,英语又差几分,没上线好在有美国的大哥支持,给学校交了两万元人民币,得以自费读博士。她总是想尽量长时间地留守在学校,害怕打人社会。在求知路上,她充满自信,因为知识不会看不起她;在求职路上,她充满恐惧,总认为谁都会看不起自己。 在考上硕士研究生前,她就离了婚。读硕士研究生时,数学系的一位教师追求她,两人开始恋爱,并同居了。后来这位教师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不久,她主动结束了两人的恋爱关系,原因是她觉得自己不配做个好妻子。带着这个想法,她后来一直没再走人婚姻。她甚至不止一次地对好朋友说:“我只想活到50岁。 
      50岁后,我就自杀。” 万事万物都有原因,她自卑的原因乃是父母对她的歧视。她幼小的时候,家庭困难,是由叔父抚养的,上小学时才回到父母身边。由于父母重男轻女,对她感情淡漠。比如一桌吃饭,她就不敢夹好吃的菜,因为母亲会向她翻白眼,父亲会训斥她。可母亲却总是劝两位哥哥吃饱吃好。她考上大学后,就再没回家见过父母。在北京读博士时,已70多岁的母亲去美国探望儿子,路过北京时,想见她一面,被她婉拒了。可以想像,一个从小就没感受到父母之爱的孩子,心灵上该有多大的伤害。她恨自己的父母,有这种心理的人,又会相信社会上其他人的爱吗? 她作为博士,其实应该能分析出自卑的原因,再对症下药,便能走出那个封闭、自卑的小我。可惜,她一直没能走出童年的阴影。 试想,一位那么聪慧的博士,居然都深藏自卑,不敢面对社会,那么,社会上其他的人,似乎更没资格自信了。 其实,这种自轻自贱的心态,生活中很常见,以很多方式显示出来。 比如,年轻时,见到令自己心仪的异性,总会想:“我配得上她吗?人家会看上我?
       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了!” 再比如,在报纸广告上看到理想的招聘单位,总会问自己: “那么好的单位,该有多少人竞争,会要我吗?”还没试呢,就先打退堂鼓了。 然而,面对任何事,我们都可以有两种心态,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从而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选择积极的心态和做法呢? 使积极的心态成为我们思维的习惯,我们一生将受益匪浅。 世界著名成功学鼻祖拿破仑·希尔,在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研究了当时美国最成功的500多位伟人、名人,如美国总统、大发明家爱迪生、汽车制造创始人福特、电话发明人贝尔、飞机发明者莱特兄弟等,发现了l7条成功准则。而这l7条中的头一条,就是积极的心态。 拿破仑·希尔还把“积极的心态”称之为成功者的“黄金定律”,因为另外16条成功准则若没有“积极的心态”贯穿始终,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一个人,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在别人失败的地方获得成功。 ——爱德华·艾格莱斯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