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心理观
(2015-04-28 01:17:30)
标签:
股票 |
(一)心理是动物进化到具有神经系统和脑以后才产生的从物种发展历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在地球这一特定环境下经历了从无机物到生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猿到人的漫长岁月的发展而产生的最高级功能。地球上最早是无生命物质,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由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形成了有生命的物质———生物。生物又分化为植物和动物。动物发展到具有神经系统的无脊椎动物时,开始有了特定的、专门化的感觉,这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自脊椎动物出现脑以后,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反映形式———知觉。哺乳动物的脑是动物脑发展的最高水平,开始具有思维的萌芽。人类从类人猿进化出来后,随着人类劳动和语言的发展,人脑得到了高度的发展,成为一种在结构上极为复杂、功能上极为灵敏的物质。在此基础上,人的心理达到了抽象思维的水平,产生了心理活动的最高形态———人类的意识活 心理学导论动。高度发展的人的心理正是在高度发展的人脑这一物质基础上产生的。
(二)心理的发生发展与脑的发育完善程度紧密联系脑发育得越完善,心理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就越高。儿童出生时,大脑的形态结构已接近成人,大脑皮层分6层,皮层神经细胞数与成人相近。但他们的皮层神经细胞比较简单,分支少,神经纤维未髓鞘化,皮层上的沟回比成人浅,皮层比成人薄,因此脑重只有390g左右,约为成人的1/3。儿童出生后脑发育特别迅速,神经细胞在增大,神经纤维分支在加长增多,神经纤维髓鞘化过程急速进行,脑的重量也随之加大。儿童的脑重在9个月时达660g,相当于成人的1/2;到了3岁时则达到990~1000g,已相当于成人的2/3。此后,脑的发育仍不断进行,主要表现为神经纤维增长,分支加多加长,髓鞘化逐步完成,7岁时脑重1280g,达到成人的9/10。脑的发育到此仍未完成,在形态结构上脑的各部分在继续增长,特别是额叶迅速增大(这是现代人与类人猿的重大区别),脑的重量12岁时接近成人,脑的机能有显著发展,与此相应的是儿童的心理水平随之提高,与成人渐趋接近。从人的大脑皮层细胞的机能成熟情况来看,有两个明显的“飞跃”时期:第一个飞跃时期约在6岁,这时全部脑皮层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已接近基本完成。第二个飞跃时期约在13岁,这时脑电波的波形与频率开始与成人相同,大脑皮层细胞的机能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但到14岁或再晚一些时候,脑神经纤维仍在渐渐地变粗、增长和多生分支。与此相应的,儿童的心理水平也随之而提高:从感觉阶段发展到表象阶段,从形象思维阶段发展到抽象思维阶段,从受外部控制发展到自我内部控制。
(四)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反射就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体内外的刺激规律性的应答活动,它是脑的基本活动形式。 “反射”的概念,是由17世纪法国学者笛卡尔提出来的。他认为,动物的一切活动和人的一部分活动都是反射。但笛卡尔只把人的咳嗽、眨眼、打喷嚏等不随意活动看成是反射,而把感觉、思维等心理活动看成是灵魂活动,而不是反射活动。直到1863年,俄国生物学家谢切诺夫(1829—1905)在《大脑反射》一书中,才从科学上发展了反射的概念,明确地提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生活的全部活动,就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反射。”第一次把反射概念推广到人脑的全部活动和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上。这一论断对理解心理的生理机制具有意义。人的大脑反射活动包括3个主要的环节:①开始环节: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神经兴奋的过程,并经传入神经向脑中枢传导。②中间环节:脑中枢发生兴奋或抑制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产生心理活动,如感觉、表象、思维、情感等。③终末环节:神经兴奋从脑中枢沿传出神经到效应器官(肌肉或腺体等),引起效应器官的活动,如动作、言语等。所谓终末环节,并不是说活动就此完结,在一般情况下,反应活动本身又会成为某种新的刺激,引起神经活动过程,又返回传入大脑中枢,这一过程称为“反馈”。反馈使人的心理活动成为完整的、连续的过程,这样人才能更完善地反映客观世界。反射活动所包括的3个环节是不可分割的。产生心理活动的是在中间环节,一切心理活动都是整个反射过程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前一篇:太原心理医生:自己吓自己
后一篇:太原心理故事: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