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交恐怖源于何处

(2015-03-17 17:21:01)
标签:

情感

笔者

别人

梦话

交往

      [来询者基本情况]  李某,男,19岁,理工科大一学生[主诉及咨询过程]李某主动来学校心理咨询室求治。说话口吃。表情十分紧张,紧握拳头,坐态拘谨,经诱导情绪稍安定,自诉如下(事先写好的):李某称他的问题比较复杂,但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与人,包括老师、同学以及其他的一切人正常交往,渴望与别人正常交往,能溶入集体中,但是总做不到,在与别人谈话时,总是很紧张,话题也很死板,很不自然。自认为主要原因是“不能把自己和别人平等地看待,总以为比别人矮一头,别人以正常的态度与我交谈、往来,我反而不适应,总不知如何对待才好。
      这样,时间稍微一长,别人就看不起我,开始嘲笑我,一旦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我的心情反而平静下来,也能很自然很熟练地采取对应态度,自以为别人嘲笑我是他不懂事,我不是‘坏人’。总之,别人以正常的态度对我,我心理上感到不正常,而当别人嘲笑我时,我却能很正常地接受,好象我应该在受嘲笑中生活似的。过去我曾因自己的原因受过很大打击,一段时间中意志消沉,多次想到自杀,从那以后一直抬不起头来。” 听后立即对过去“受过很大打击”提问,其解释说,“中学住校,一天说了个梦话,同学就开始嘲笑我,攻击我,那时我很想自杀。” 李某在那次经历之后,心情很遭,严重影响学习,不敢与同学住同一房间,整天慌慌张张。后来家人带他到当地(镇级)精神病院求治,诊断为强迫症,给一些药吃,但作用不大。1990年底~1991年初又在某地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研究室,采用生物反馈疗法治疗两个半月,同时服了一些药物,病情有所好转,同家人交住自然多了,当时被诊断为广泛焦虑、紧张。但在以往的心理治疗中都未讲出其梦话的内容,因此疗效不佳,同其他人,包括比他小很多的孩子交往都紧张,不自然。根据李某主动来咨询,改变目前状态迫切的心情,笔者在第一次咨询即将结束时提出了两点要求:
“第一,认真回忆一下使你产生紧张、与人交往困难的最初原因;
第二,最好告诉我你那次想死的真正原因,梦话的内容。尽管你在以往的治疗中都没讲过,但我想这对更好地帮助你是很有利的。”他表示合作。第二、三次咨询主要是了解情况。又掌握了一些新的资料。来询者5岁时随父母工作单位的搬迁由镇搬到了农村,同时也有从城市里搬来的。由于农村与城市的孩子分别成群结伙地玩。他常感到受孤立,很多方面不如别人,从那时就开始形成了自卑心理。上学后,也从不敢惹别的孩子,也不敢维护自己正当的利益,总是躲着。他有一哥一姐,比他大七、八岁,玩不到一起,也帮不上他。父亲很老实,少言寡语,母亲很疼爱他。他也很喜欢自己的母亲,家里家外都是由母亲支撑着。李某说初一开始对异性好奇(通过后来的了解,实际上还得往前移两三年),曾买过有关性知识方面的科普小册子,印象很深,男同学们在一起也常议论男女之间的事。初二转学到城里读书,但总忘不了初一时的情形,每当想起就脸红、紧张,从那以后,与人交往有些困难了。上高一后,曾出现过几次把自己与某个女孩联系起来的念头,比如把自己与数学老师的女儿联系起来,其实他们不是同一个班,也没有来往,自觉这样的念头很不应该,从此不敢看着数学老师听课,以后泛化到所有的老师,听课总是躲到后面角落里。
      一天,他白天在宿舍说了一个梦话。在梦中把自己的母亲同一个男同学联系起来了,结果被同宿舍人听到了,同学们开始开他玩笑,嘲笑他,攻击他。他受不了这样的压力,加之自己觉得做这样的梦也很不应该,负罪感很强,终于不能继续读书,在家看病,休息。一年后,又转学到另一个地方上高一,不再敢住学校宿舍,于是家里给他租了一间农民的房子(但家人至今不知其病因),高中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度过的,直到现在上了大学还是在外面租房子住。笔者结合性心理的发展及潜意识理论对他进行解释,指出青春期出现对异性的好奇,甚至有些联想,这都是很自然、很正常、很广泛的事情。而且指出对异性产生好奇的心理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本能,就本能而言是无所谓道德和文明的,只是长大后靠常识和基本的判断力来调节。
       每个正常的人都有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冲动,无论这种冲动多么轻微,只是长大以后才能控制,而在少年期,这种冲动、联想或梦都是正常的,不必用现在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来判断当初的情况,况且你的梦和联想也仅仅是梦和联想而已。并没有对别人造成什么实际的危害。他表示同意和稍有理解。他第4次来咨询时要求对其道德方面进行评价。李某自觉在道德方面比别人差一大截,与人交往时总显得心怀鬼胎,总想讨好别人,总要看别人脸色去做事,十分的奴性。还说对性的问题还是十分的担心和敏感,与女同学说话很困难,上女老师的课十分害怕,怕自己会出现下流表情,解释说就是小痞子一样的表情,心里不想那样,可控制不住。还说:“对性的问题也是这样,一旦这样的念头出现就强压下去,但越压越想。” 由于那个梦长时间地起作用,使他难以摆脱,笔者进一步对其梦及性涉及的道德问题分析,指出他之所以注重道德评价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其梦是直接相关的。因为觉得做那样的梦不应该,道德所不容,开始谴责自己,自罪感极强。进一步解释道,其实自罪感是无意识的,事实上对母亲并没有犯下什么罪,没有任何不良结果,自责是因为触犯了自己的内在道德,道德的自我是意识的,而邪恶的自我是无意识的,怕人知道自己的梦以后会谴责、看不起自己,就采取讨好别人的办法,因此自己总觉得奴性十足。
      另外,指明其所谓“下流表情”也只是一种主观感觉,按照认识领悟疗法的理论,笔者要求他每到有这种表情出现时就向别人调查一下,但病人总觉不好意思,缺乏勇气。笔者针对他认识上还没完全解决的情况,给其留了一个合理情绪疗法的自我分析作业。以后的两次咨询,通过自我分析,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首先,与人交往时以前那种阴暗的心理减轻多了,与别人一样的感觉增加了许多。其次,上女老师课时敢坐到教室中间(“我不要怕任何人,不要让自己的理智为外人或人群所左右”),开始有些紧张,但20多分钟后就自如了。这次经历,李某感到了胜利后的快乐和做为一个无心理负担者的轻松。再次鼓励自己今后不要再懦弱了,不能再让别人的眼光压得直不起腰来。通过前几次咨询,李某感觉好多了,但同别人交往还不自如,很羡慕别人能自然地交往,笔者应用人际关系理论中的交互原则,向他说明人际关系的双向性,使其明白改善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接纳自己和接纳他人,并给以具体的指导,病人觉得很满意。根据李某的情况,笔者诊断为强迫症和社会恐怖症。强迫症中主要是强迫观念,这不用多述。所谓社会恐怖症并非按其字义指病人害怕与人接触或“社会化”,实际上却是病人内心很想与人接触、亲近及“社会化”。
      但因如何与人接触、亲近或社会化无经验,技巧或信心,不善于与人来往,结果反而害怕与人来往,所以严格来说。应理解为“恐怖不善于社会化”。一般认为,社会恐怖症是与性格有关的问题,需长期治疗才有改善。本案例充分证实了这一点。第7次李某来时,提出想做一下性格方面的测试,自己怀疑性格方面有不利因素,又主动给笔者说其经常手淫,1~2天一次,有时控制不住,笔者对其手淫的问题本次没多说,只是要求病人回去后写两个作业,一是回忆幼年期与性有关的经历,二是对性的认识。然后给病人同时做了16PF和EPQ测验。从测试结果看,病人性格内向(3.2),稳定性极低(c=2),自律性也很低(Q3=3),而敏感性、怀疑性和紧张性都较多(均为8)。
      从EPQ看,情绪性维度N为19,相当高,即典型情绪不稳,而掩蔽性很低,说明测试结果还是比较真实的。总的来讲李某在人格方面存在着情绪很不稳定,焦虑、紧张,行为拘谨,有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等弱点。他说其在性格方面受到了爷爷的一些影响。4~6岁时,病人跟爷爷、姑姑一起生活,爷爷脾气很不好,由于爷爷的原因致使姑姑患了强迫症。他的父亲不善言语,很少对孩子进行教育,即使有一些的话也是不问青红皂白就拳打脚踢。因此,笔者认为李某除了梦的经历以外,与其家庭教育,遗传因素也有很大关系。第8次咨询,对其手淫情况了解到,李某手淫是在15岁开始的,高二以后平均两天一次,延续至今。笔者对手淫问题进行一些解释,并强调关键不在于手淫问题本身,而是手淫过后不要有罪恶感。向他提出几条要求:第一,多参加体育锻炼,全身心投入,每天半小时,第二,给自己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每天按时完成,第三,睡前不要看有关性描写的书籍,他表示能做到。从他回忆幼年与性有关的经历中了解到:5岁搬到农村住以后,听那里年龄相仿或稍大点的孩子说男性可以从接触女性某部位取得快乐,就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探求心理。他回忆说“农村孩子在说起这些时好象带有某种愉快和下流、不洁的看法及表情,这种心理很快传染给了我”,他曾在那群孩子的教唆下和他们一起向女孩子提出这种要求,但没成功,他说当时很紧张,对女性的敏感是从这时开始的。有一次在帮邻居照看一个小女孩时偷偷摸过某一部位。后来曾向一个一起玩的女孩提出过这种要求,也实现了,他说“当时心情很激动、紧张,但没有意识到真正的性方面的事,还不太清楚男性也有某一部位与之相应”,这件事对他的影响很深,也就是从此暗暗认定自己是个流氓。上学后,曾与一女同学关系很好,到了三年级有同学开始议论他们在谈恋爱。4年级时有一天这个女同学从二楼跳下去了,幸亏没出大事,他听说那女孩还写了遗书,怕把自己写进去,也怕是因为自己才跳楼的,但到底写没写至今也不清楚,后来那女孩就转学了,两人再也没有来往,但这件事李某有较深的印象,隐隐约约有一种犯罪感。小学5年级时,偶尔看到了家里的两本书,一本是《性知识手册》,另一本是《新婚必读》如获至宝,曾偷偷地看过多次,从那以后,脑子里经常出现那些念头,初高中以后更加强烈。
      笔者在后来的几次咨询中,主要是帮助李某分析认识见到异性就紧张、不自然的原因。跟他一起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小孩间性游戏的记忆以及5年级过早地看有关性过程的描写,而且看书时总是在偷偷地、心情既紧张、害怕同时又兴奋、激动的情况下,给自己的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由于重复看过多次,每当回忆起来,总是紧张、兴奋并带有负罪感,再加之高中做了那样的梦,以至影响至今。经过几次分析,他领悟到了,“自己那时确实还没有判断力,也不敢与人交流。总是自己瞎琢磨,觉得自己这样想太肮脏,太不道德,其实也没有危害社会,但是在心理上还是不能接受自我,因为毕竟给后来的生活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根据认知领悟理论再次要求他调查几个男同学,问他们几个问题,看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始看有关性知识方面的书的,看的内容是哪方面的,是不是经常偷偷地看,他们现在怎么想。李某下了很大的决心后,调查了三个同学,“他们大都是在十三、四岁才开始看的,而且都有与自己类似的体验,但内容不如自己看得深,年龄不如自己小。”对比之后,他觉得轻松了许多,自觉其实没必要把这种事看得那么重,这次咨询后他情绪很好,而且有一种卸重的感觉。笔者认为这正是认识到并领悟到的结果。在第13~15次咨询中,笔者主要针对李某人际交往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应用心理控制理论告诉他要学会掌握自己,战胜困难,指导他不仅要正视面临的困难,而且要提高挫折的耐受力,增强对待事物及他人的认识、分析及判断、理解的能力,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咨询效果]目前,李某能做到与同性相处较自如,心情比以前好多了,学习也很用功,其它活动也很积极,他很感谢前一段时间的咨询。对异性的交往,结合系统脱敏的方法,也有所改善。
      [咨询总结]笔者在治疗这例来询者中,主要采用的是认知领悟疗法,以此为中心结合了一些其它方法。对于强迫症和恐怖症来说,使他达到内心深层次的领悟是根本目标,但这又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多次分析、认识、领悟的过程。从本案例的治疗中可以看出,来询者对造成的原因的理解以及调查询问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对于那些病因比较复杂,病程迁延较长的病人来讲,尤其是加上遗传的因素,治疗的效果可能不如那些病因简单、病程较短又无遗传因素的病人那么效果明显,而且预后良好,对于一些病理迁延较长的病人,在其对致病根源达到领悟后,病态行为作为动力定型仍然存在是可能的。做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来讲,也不可能解决来询者所有的问题,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只要按既定的咨询与治疗目标,努力为来询者减轻痛苦和烦恼,却是咨询员义不容辞的责任。[点评]这是一例难度很大的咨询案例。来询者是神经症患者,其症状复杂多样,表现为神经衰弱、焦虑、强迫、恐怖等。且发病早,病程长,严重影响了来询者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使他多次想到自杀。从咨询过程可见,来询者发病的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其爷爷,姑姑等血缘亲属是神经质性格特征,因此不能排除遗传因素的影响;来询者的人格方面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过于内向,自卑自责、情绪极不稳定,敏感、高度紧张。另外,来询者过早接触并关心性问题,对性问题的敏感好奇与道德评价上的自责、自罪引起的冲突矛盾一直困扰着他。发病的直接诱因是他在中学宿舍里说的梦话,而梦话的内容是讲他的母亲与他们班的某一男生有性的关系。
      这种事实上不存在且道德难容的荒唐的梦话成了同学们嘲笑他攻击他的话题,他由此而发病休学。来询者曾求治于地区精神病院和某大城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受过系统治疗,症状有所减轻但并未消除。在进入大学,环境改变的情况下,症状加重,痛苦不堪而主动到大学心理咨询机构求治。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咨询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勇气迎难而上,对来询者进行了长达七个多月的咨询治疗。在咨询过程中,以认知领悟疗法为主,结合病情,采用了支持疗法、分析疗法,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多种方法,以减轻症状,帮助来询者恰如其分地评价自我和对待他人,指导他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交往中的问题为治疗原则,使来询者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是,由于来询者许多问题涉及人格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全部问题。由此案例可见,咨询员的广博知识与掌握多种咨询理论、方法、技巧是多么重要。不过,对于多数大学心理咨询机构来讲,主要的任务是对一般适应不良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而对于神经症患者的治疗则可以与当地精神卫生部门联系,请精神科大夫或临床心理学工作者治疗。如果校内咨询员受过心理治疗的专业训练且具备治疗条件,也可以视患者的症状特征严重程度等提供相应的治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