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故事:包容过去,融通未来
(2015-02-13 02:12:06)
生命并非只有一处灿烂辉煌,包容过去,融通未来,创造人生第二个春天。
认真思考自己该如何生活、如何为人处世,永远不嫌太早或太迟。未雨绸缪不但没有损失,反而使人获益良多,你必须让思想尽情展翅翱翔,飞得越高,望得越远,走出眼前生硬的疆界,突破现有的成见。现在就跨出新生活的第一步,对于自己过去,大可不必耿耿于怀,是好是坏都已过去,且把它看作一张白纸,你心中就没有了埋怨与不满,生活一切顺利平稳。
如果你认为人来到世上是应该有所作为的,那就更要重视自己的存在。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伟大的、有创造力的,只是我们常忽视这一点,生活中永远不乏体验与成长的机会,即便身处绝境,不正是开辟新天地的大好时机吗?一味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只是浪费生命,如何生活的决定权在自己,这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如果此时此地的生活并不快乐,也不成功,何不勇敢地尝试改变,去另辟蹊径呢?
有的人坚持着“矢志不渝”的思想,守着最初的道路不放,如果你坚信是正确的可以去坚持;如果从实际出发认为有偏颇,也可以退回来另走别的路。“撞了南墙要回头。”一件事情未成功,不要因此轻视自己的能力,许多人之所以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多半因为小看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发展领域。固守一处,没有信心,会使你失去发展的机会,失掉可能有的成功。
古人落榜不失志的例子可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曾巩,北宋江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胞弟、表弟共六人,几次在科举考试中都未考中进士,有一年,曾巩与其弟应试去,不料又名落孙山,有人作诗讽刺他们说:“三年一度科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
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曾巩对此并不介意,也不灰心,一再教育诸弟要经得住失败的考验,在学习上要永不懈怠,刻苦攻读。又到大比之年,曾巩与兄弟六人又去赴试,在走之前,曾母感叹地说:“你们六人当中,只要有一个金榜题名,我就心满意足了!”考试结果张榜公布,曾巩兄弟六人都中进士,且名次都在前列。可见人应该有信心坚持自己追求的理想和志向,落第不灰心,尤其对莘莘学子们更有借鉴意义。
既然你选择了考试成才这条路,你要懂得,坚持才能成功。
矢志不渝的追求进取固然可贵,开创生命新天地的精神更值得钦佩。例如,蒲松龄,是清初山东人,由于当时科举制度不严谨,科场中贿赂盛行,舞弊成风,他四次考举人都落第了。蒲松龄志存高远,并未因落第而悲观失望,他立志要写一部“孤愤之书”。他在压纸的铜尺上镌刻一副对联,联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以此自敬自勉。后来,他终于写成了一部文学巨著——《聊斋志异》,自己也成了万古流芳的文学家。
蒲松龄虽然落第,与仕途无缘,但他找到了成就自己的另一个方向,在这条新开辟的道路上,他取得了成功,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像他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还有很多。
由此可见,人生并非只一处辉煌,辉煌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创造,站在现在这个时点,审时度势,作出你的选择,找到你的生活目标。若要寻找它,你须从新的角度看待自己,重新找回自信心,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值得欣赏的地方。惟有充满信心,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方能注意到生命中许多微妙的层面,发展成功的机遇,拓宽视野,走向生命的开阔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