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性格类型的社会适应方式
(2014-12-07 00:13:23)
标签:
佛学老陈老周老王老李 |
1.成熟型 老周,回顾自己的一生,觉得是颇有成就的一生,自己想做的事差不多都圆满地完成了。在周围的人看来,老周性格开朗、感情真挚、热爱生活、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富于幽默感。老周有恰如其分的自我尊重,满足于自己一生完成的事业。退休后,老周觉得心安理得、毫无挂恋。他经常参加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练练书法、画画国画、打打太极拳,等等。老周的人际关系也很融洽,退休后还交了不少新的趣味相投的朋友,而且通过一起活动、相互写信、打电话等方式维持着亲密的朋友关系。老周对于自己现在的退休生活很满意,认为是人生的又一崭新阶段。他以强烈的关心和积极的态度对待现在,对人生抱有乐观的态度,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2.安乐型 老李,一向是个安于现状的人,工作时,老李就没有什么过多的追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退休以后的生活,也没有过多的期望,安然地接受了,只是有了那么点随遇而安的消极。大多数时间里,老李都会闲散地呆在家里,或静静地晒晒太阳,或是一个人打打太极拳。 总的来说,因为能从过去所担负的责任中解脱出来,享受闲适生活的乐趣,老李十分欢迎这种引退。老李对生活不抱什么奢望,只求生活得休闲自得。在心底里,老李期待着别人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援助和支持,对于别人给他的一点帮助都会念念不忘,十分感激。大家都说,老李是个老好人。
3.装甲型 老王,退休前是某单位的工会主席,一向做事热情高涨,风风火火。退休后,老王热心地参加街道、单位等组织的各项老年活动,还精力充沛地参加筹备工作,有时忙得饭都顾不得吃,甚至为了组织活动中的一点点小事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 乍一看,老王和老周、老李一样,对于退休后的生活适应得很好,实际上,老王对退休这一事实采取的是一种“障目法”,他用不断活动的办法有意逃避自己已经退休这一事实,借繁忙的活动来排除内心的不安。他生怕自己有“过多”的闲暇,总要通过忙碌的工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其实,他没有体会到闲暇对于自我完善的重大意义,对于“闲暇” 时间的扩大,老王缺乏正确的理解,他对工作有过分的义务感,有太强的事业心,因此往往容易对别人产生嫉妒感,另一方面,老王对自己往往也有过高的要求,希望自己有和年轻时一样的精力、体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老王因此体验到挫折感和失落感。老王仍然精力充沛地工作着,这种表面现象正是他为了抵制老龄化威胁而设置的防卫体系,但这个防卫体系其实是很脆弱的。
5.自我厌恶型 老孙,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他对于人生的看法比较被动,从来没有什么“野心”。同老陈相似,老孙也觉得自己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但他把自己人生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常常责备自己、谴责自己,常常处于一种自寻苦恼的状态。 退休后,老孙也经常是唉声叹气,沉浸在过去失败的回忆和遗憾中而不能自拔。吴伯伯十分孤僻,对他人从不表示任何关心,对外面的世界也是漠而视之,他把自己闭塞在一个极其狭小的自我世界里。对老孙来说,死亡并不是一种威胁,也许只是让自己从悲惨现实中解脱出来。 “成熟型”的老周,“安乐型”的老李,“装甲型”的老王,都可以算得上是顺利地适应了退休后的老年生活;而“好怒型”的老陈和 “自我厌恶型”的老孙,则属于适应不良,他们需要适时地对自己进行调整,甚至需要周围的人适时地给予帮助和支持,才会对生活感到满意和幸福。生命是一种交换过程。有丧失必有获得,关键在于如何看待。老年人丧失了生命中一些宝贵的东西,然而也获得了同样璀璨的生活馈赠。正如一位诗人所说:“青春的年华逝去了,换得了暮年的成熟;春天的花朵凋谢了,换来了秋天的果实;旭日的辉煌不见了,换得了夕阳的瑰丽。” 有的老年人从位置上退下来后,门前清冷,客稀茶凉,感到很不舒服。其实,换一种思维模式想一想,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
前一篇:夫妻花钱要商量着来
后一篇:五种性格类型的社会适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