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敏感的误区
(2014-11-20 00:15:20)
有一男生,一直是乐于接受意见。有一天,老师批评他,他却格外反常。事后,老师冷静地回忆起不久前与该生的一次谈话:“你的牛脾气又来了。俗话说:下雨单怕亮,秃子就怕犟。我看你真有点犟……”“秃子”、“犟”?
不正触犯了他的心理敏感区吗。老师不由得深深自责。因为,这个男生头发稀少,最忌讳别人讲他“秃”,也难怪他拒老师的教育于千里之外。在现实生活中,因生理缺陷,如外形上的疤麻斑秃,个头矮小,比别人多一个手指头,讲话结巴,身体有些疾病等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有的学生因家庭问题,如家庭成员作风不好,坐过牢,住宅简陋,家庭经济拮据,也可能成为其心理敏感的原因。有的学生因某种失误,如成绩一向很好,某次考试“不及格”;
与同学斗殴,伤了他人;骑车不小心,碰撞了老人,被交通警察通报学校;警惕性不高、失身于人等等,都有可能在心灵深处烙下难忘的印象。以上种种现象,都可能成为“心理敏感区”,它是人们最怕别人知道或揭发自己的缺点或隐痛,对别人提到类似的问题非常敏感。由于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其心理敏感较之成人更为突出,稍有不慎,往往会给教育带来心理障碍。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不要轻易触及学生的心理敏感区,一旦触及要随即做好弥补工作;
另一方面,要做好“心理敏感的脱敏工作”,如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消除心理敏感认识上的误区;努力发展学生的长处,扬长避短,满足其自尊的需要;引导学生磨砺意志,克服“缺陷”带来的隐痛,树立远大的志向,在实践中减弱对个人缺陷和不足之处的心理敏感。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