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对心身疾病的认识
(2014-10-20 17:29:31)
标签:
健康
心身疾病
心身医学
疾病
希波克拉底
|
|
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对心理现象还不理解,所以普遍相信鬼神。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身心二元论者,他认为灵魂可以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精神可以与物质分离。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等人则与此相对立,他们是身心一元论者,认为精神与肉体不可分离。
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的名医,也是古希腊医学的创始人,被誉为“医学之父”,他的著名“体液说”认为,人体含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4种体液,如果比例正常就属健康,否则就是病态。心理在希波克拉底看来属于“灵魂”范畴。“灵魂”源自大脑,体液正常与否,对“灵魂”是否正常起决定作用。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对当今心理学的性格分类仍有一定影响。
古希腊医学认为身心是密不可分的。希波克拉底认为,医师治疗的不仅是疾病,更是患病的人。所以,诊治疾病不应该忽视患者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社会生活对患者疾病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学者认为,身心是不可分离的。而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儿认为躯体与精神截然有别:躯体具有广延性,思维则没有广延性,思维寄居于躯体。但该理论面临一个问题:完全没有广延性的精神是怎样寄居在具有广延性的躯体的呢?哲学界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18世纪,随着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发展,该问题从哲学层面获得了较好的解决。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物质都具有心理或精神属性,只是某种特殊结构的物质,如大脑和神经系统,才具有心理活动。
例如,哈特莱(英国唯物主义的联想主义心理学体系的建立者)创立的理想主义心理生理学以震动解释神经活动与心理过程。卡巴尼斯(法国哲学家和生理学家)则认为大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而拉美特利(法国哲学家、医学博士)则认为,借助医生的手术刀可以从人体“把心灵解剖出来”。
这些思想,尤其是具体研究成果,为其后心身医学的真正创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受机械论自然观(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的影响,这个时期总在寻找精神、灵魂或思维
52 所属具体物质的形态结构,实际上,这对于心身医学科学的发展是非常有局限的。
19世纪,心身相关认识的主流是心身同一论。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心身医学的发展,心身医学不再是凭借主观臆测,而是建立在了科学研究及实证知识的基础上。此后,心身医学的发展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两种观点。
加拿大心身医学的先驱者之一维特哥夫是广义论的代表。广义论学者认为,并不存在没有心理异常及其反应的疾病。实际上“心身疾病”几乎占人类疾病总数的50%-80%。他们预言,“真正的医学应该趋于心身兼顾”。该学派建议,在国际疾病分类中不必再用
“心身”和少用“心因”这两个词汇。 在美国《精神性疾病诊治手册》第1版中有心身疾病分类,而在第2版,则更名为
“心理生理性植物神经与内脏功能障碍”。按累及的器官分类,该组障碍以情绪因素引起躯体症状为特征。通常只累及受植物神经支配的一个器官。正常时,某种情绪可激发有关生理变化;在疾病状态,异常情绪激发的不良反应较强烈而持久,且患者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自身情绪激发疾病。该手册在其后的版本中,狭义“心身疾病”分类不复存在,而将心理因素的影响扩展至更大范围疾病。这主要是认识到,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不再特别强调心理病因在躯体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以海立坦为代表的学者倡导狭义论,主张心身疾病是一类独立的疾病,应实施专科诊治。
他注重内科疾病,并将心理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疾病,特称为心身疾病。并提出,心身疾病可以用下列特征界定:情绪障碍为发病因素之一;通常具有特殊的性格类型;发病率有明显性别差异;同一病人可罹患数种类似性质的疾患;常有同一疾病或类似疾病的家族史;常有缓解—复发倾向。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