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外向性”人格维度内涵的中西方差异
(2014-05-21 00:34:05)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比较中西方外向性人格维度的内涵。1500多名被试完成了QZPS(中国人人格量表)和NEOPI-R的Extroversion量表(中文版),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西方的外向性(Extroversion)维度由六个因素构成,其中三个因素与中国人的外向性维度内容相似,其他的三个因素则与外向性无关,而分别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善良、才干、行事风格和处世态度等维度有关。本章还讨论了中西方外向性人格维度差异的文化意义。27.1 引言
“外向性”(Extroversion)是人格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荣格首第四编 西方人格结构与中国人的人格263先从精神分析理论提出“内向性”和“外向性”的概念,他将人们对待外界刺激的觉察或反应的倾向归结为内向和外向两种对立的态度,前者指精神活动的能量指向个人内在的思考和感受,后者指向他人以及外部世界(Jung,1927)。
在荣格看来,每个人都拥有内向和外向两种态度,但只有一种会成为人格的主宰并指导个体的行为和意识,而非主宰性的态度则通过无意识影响个体的行为(Jung,1947)。阿尔波特(Allport,1937)则把外向性界定为一种社交能力强的特质,是他所界定的14种人格特质之一。类似的,卡特尔(Cattell,1970)把外向性界定为与乐群、恃强、兴奋、敢为和独立有关的根源特质。艾森克从特质理论出发把所有人格特质归为三个类型或轴向(又称为三个“超级维度”),即外向—内向、神经质和精神质(Eysenck,1990),认为前两个维度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具有跨人生不同阶段(Eysenck&Eysenck,1985)和跨文化的一致性(Eaves,Eysenck&Martin,1989)。外向—内向人格维度包括社交取向、有活力、主动、肯定、寻求感官刺激、自由、支配和冒险等人格特质(Schultz&Schultz,1994)。人格的“大五”模型(Digman,1990;McCrae&Costa,1987)也把“外向性”和“神经质”看做是主要由遗传决定的人格维度,并且与其他三个因素(愉悦性、公正严谨性和开放性)一起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Buss,1991;Digman,1989)。测量“大五”人格模型的量表NEOPI-R所界定的
“外向性”维度是对以往外向性维度内容的整合,包括热情、合群、自信、活跃、刺激寻求和积极情绪等六个层面(Costa&McCrae,1985)。
国内人格领域几乎完全接受了西方的“外向性”概念,中国期刊网以
“外向”为关键词搜索到的研究也大多是以修订的西方人格量表为测量工具进行的研究。然而,随着跨文化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文化与心理过程和人格维度的关系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Lehman,Chiu&Schaller,2004)。按照西方“大五”人格模型的建立程序,通过对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评定建构的中国人人格七因素结构,与西方的“大五”模型存在显著的差异(崔红、王登峰,2003;王登峰、崔红,2003a,2004a;杨国枢、王登峰,1999)。在中国人人格结构的七因素模型中,“外向性”(WX)反映人际情境中活跃、主动、积极和易沟通、轻松、温和的特点,以及个人的乐观和积极心态,是外在表现与内在特点的结合。WX由三个二级因素构成,即:WX1(活跃),反映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和人际技巧;WX2(合群),反映人际交往中的亲和力;WX3(乐观),反映个体积极乐观的特点。中国人人格的另外六个因素(所包含的二级因素)分别是善良(利他、诚264解读中国人的人格信、重感情),行事风格(严谨、自制、沉稳),才干(决断、坚韧、机敏),情绪性(耐性、爽直),人际关系(宽和、热情)及处世态度(自信、淡泊)(王登峰、崔红,2004a)。显然,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外向性(WX因素)与西方“大五”人格结构中的外向性(Extroversion,E因素)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分别与其热情、合群、活跃及积极情绪等层面对应。但仔细比较这两个构念的内涵就可以发现,E因素所包含的内容不仅包括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WX因素的内涵,而且与其他人格维度也存在密切的关系。以大五人格模型为例,外向性维度所包括的六个层面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几乎所有七个因素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系。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中国被试同时完成了测量“大五”人格结构的NEOPI-R(Costa&McCrae,1985)和测量中国人人格结构的QZPS(王登峰、崔红,2004a)量表,结果表明,“大五”中的外向性维度不仅与QZPS的外向性(WX)存在明显的相关,而且与QZPS的善良(SL)、行事风格(XF)、才干(CG)、人际关系(RG)以及处世态度(CT)维度也存在明显的相关(Wang&Cui,2005)。
同时,根据中国被试对NEOPI-R所有项目的评定进行的因素分析表明,NEOPI-R的项目没有再现西方文化中的“大五”因素结构,而是重新组合为类似于中国人人格结构的七个维度,并且外向性维度中的项目也像其他四个维度一样被重新分配到不同的因素中去(Wang&Cui,2005)。对EPQ-RS(Eysenck,etal.,1996)项目的因素分析也没有重现其四因素结构(即外向性、神经质、精神质和社会赞许性),而是重新组合成为五个因素,原量表中属于外向性的项目分散到了四个不同的维度中(王登峰、崔红,未发表c)。CPAI(Cheung&Leung,1996;宋维真、张建新、张建平、张妙清、梁觉,1993)中内外性(I_E)量表的分数与QZPS外向性(WX)维度中的活跃和合群两个二级因素的相关很高(分别为-0.63和-0.90),与二级因素“乐观”的相关不显著(r=0.02),但却与人际关系(RG)维度中的二级因素“热情”相关很高(r=-0.92)(王登峰、崔红,未发表b)。从上述分析中可以预见,中国人的外向性是相对比较单一的维度,主要反映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活跃与合群以及个人的乐观倾向(王登峰、崔红,2004a),西方的外向性概念中的其他内容则被整合到另外的人格维度中去。实际上,最近的研究表明,中西方人格维度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包含在中西方人格结构的每一个维度之中,即中国人人格的七个维度中有部分内容与西方人格的五个维度的内容相似,而且这些相似的内容是分散到西方人格结构的第四编 西方人格结构与中国人的人格265五个维度中去的,而不是其中某个维度一致,而其他维度不一致(Wang&Cui,2005;崔红,2002;王登峰、崔红,2003b)。分别对NEOPI-R和CPAI(Cheung&Leung,1996)与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协同分析都支持了这一假设。对中西方外向性概念的上述比较属于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衍生的一致性”(derived-etic)策略,即首先探索两种不同文化下外向性概念的内涵,然后比较两者的异同(Berry,1969,1989)。与“强制的一致性”(imposed-etic)策略相比,即拿某一文化中的外向性概念(西方的外向性)直接套用到另一文化(中国文化)中(Berry,1969,1989),这种比较显然更能反映两种文化下外向性概念的真正相似及差异之处。
然而,对中西方外向性内涵的直接比较难以探明西方的外向性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的确切反映。具体表现为:①E外向性的六个层面在西方人的人格结构中是相对独立的内容,而且整体上属于外向性的范畴。当中国被试对这六个层面的内容做出反应时,其潜在的因素结构是否变成稳定?②如果六个层面在中国人的反应中仍然保持原来的结构,它们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哪些维度或二级因素有着明显的内部一致性?如果原来的六个层面发生了改变,新的因素结构是什么?新的因素结构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哪些维度或二级因素有着明显的内部一致性?本研究的目的就是从中西方人格结构中最稳定的“外向性”人格维度入手,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西方的外向性概念所包含的内容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各个维度的关系,进而揭示中西方人格结构中外向性人格维度的内涵。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