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点心理治疗介绍———催眠治疗

(2014-05-08 21:27:26)
标签:

心理

催眠

杂谈

    很多人对催眠怀有好奇,常常会问:催眠是什么技术?有什么用途?还有一些人对催眠感到神秘甚至恐惧。催眠不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流派,而是一种心理治疗的基础技术,可以单独应用,也可结合其他治疗技术来使用。催眠的定义是一种被改变了的注意及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中,个体的潜意识高度活跃,对暗示的接受能力大大增加,原有的思维定式可被打断,认知和情感及行为层面发生不自主的变化体验,如痛觉减轻甚至消失,运动和感觉的不自主性。催眠不仅可以诱导产生出深度的放松等新鲜体验,还可以唤起潜意识中被压抑的创伤性经历和被隐蔽、遗忘的记忆。成功催眠后的暗示甚至能够影响治疗后清醒状态下的行为。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催眠状态下的脑电活动与清醒状态不一样。具体来讲,催眠过程中经过暗示或自发可产生的现象及其利用有:第七感觉:缺失(如痛觉和触觉),体感改变(如漂浮、溶化感)。
      因此催眠有着很好的镇痛和麻醉的效果。摄食认知:记忆增强和遗忘,时间曲解,呈现初级思维,想象和力增强。可利用来挖掘出创伤情结并进行治疗,以及学习潜能睡眠的调动。障碍运动:运动不能,肢体上抬,不自主运动,催眠后暗示反应(对治疗结束后某些行为变化与刺激的联系反应)。美生理现象:皮肤的变冷或暖,肌张力的改变如松弛或木的误僵,免役、内分泌的改变(某些激素的水平下降,白细胞数目区的改变),脑电图的改变等。心理定式的改变:思维、感知觉和运动的习惯可以在催眠过程中的某个关键点上发生中断,或者其意义被改变,如在对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中将外界的负性评价由胖的联系转移到对过瘦的联系,从而有效地改变其摄食行为。催眠的适应症有:神经症:强迫症、恐怖症、抑郁反应、创伤后应激综合症、睡眠障碍,分裂性人格障碍;行为障碍: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竞争压力过大、遗尿症、吸烟及其他物质的成瘾、肥胖、咬指甲、电子游戏成瘾及品行障碍等。心身疾病:偏头痛、原发性高血压、慢性疼痛、消化性溃疡。躯体疾病:急性疼痛、免疫性皮肤病、性功能障碍、神经科疾病。
       暗示性与适宜人群:个体在接受催眠的易感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临床心理治疗中经常要使用一些实验或量表来对首次接受催眠者进行暗示心性测定。一般来说,测验暗示性高者易于进入催眠状态,与治病探疗师更好地配合,但也有例外,笔者的一些测验暗示性不高的秘病例也能够很好地接受进入催眠状态。具体操作可以坐位或躺下进行,对于能否成功催眠来说,治疗关系的建立通常具有重要意义。儿童的个体比成人更易于接受催眠的诱导。具体的操作我们这里暂时不涉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抑郁期的表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