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故事:以正改错,化错为正
(2014-04-19 22:04:10)
标签:
心理故事老佛爷小王赐给杂谈 |
大太监李莲英为人机灵、嘴巧,善于取悦于慈禧,这种机灵常常为慈禧和下属解脱困境。
慈禧爱看京戏,常以小恩小惠赏赐艺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e T
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要什么?”慈禧心情高兴,并未发怒。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R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
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
“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李莲英的应变巧在借题发挥,将错就错。对于错误生硬地扳正或否认,都是不会说话的做法。钱学森有一次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大家凝神静气,听他独自讲话。讲着讲着,他有一处简单的常识性的问题讲错了。座中一个人鼓足勇气站起来说:“你讲错了吧。”这时钱学森笑着说:“看来,我也不是什么都对嘛,好,现在总算有人发言了!”会议气氛很快活跃起来。讲话者随时都可能会出现语言差错,而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倘若出现这种情况,讲话者不妨将错就错,来一番即兴发挥,就会消除窘困,获得意想不到的现场效果。
例如,一位节目主持人参加海南省狮子楼京剧团建团庆典,由于事先不了解情况,错把原本是花白头发的老汉———海南师范学院党委
书记南新燕介绍成了“小姐”,面对全场哗然,她先向被介绍人真诚地道歉,然后侃侃而谈:您的名字实在是太有诗意了。我一见这三个字,
立即想起了两句古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一 幅多么美的图画。今天,这里出现了类似的情景,京剧一度是流行在
北方的戏曲,而现在,京剧从北到南,跨过琼州海峡,飞到了海南,而且在这里安家落户,这又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呀!
这位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实在让人叹服。她在表示“对不起,我是望文生义了”的歉意之后,语意一转,就即兴发挥起来,并进行了富 g
有诗意的生动描述。这一将错就错的补救方式,赢得全场观众异乎寻常的热烈喝彩。 有所中专学校在一次智力竞赛中,主持人问:“三纲五常中的
‘三纲’指的是么?”一名女生抢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恰好颠倒了三者关系,引起哄堂大笑。当这名女生意识到答错后,她将错就错,立刻大声说道:“笑什么,解放这么多年了,封建的旧‘三纲’早已不存在,我说的是新‘三纲’。”主持人问:“什么叫做新‘三纲’?”她说:“现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上级要为下级服务,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岂不是臣为君纲?当前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小皇帝,家里大小事都依着他,岂不是子为父纲?在许多家庭中,妻子的权力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比比皆是,岂不是妻为夫纲吗?”她的话音一落,场上掌声四起。大家为她的言论创新叫绝,为她的应变能力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