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疗效的探讨
(2014-04-10 23:26:15)
根据科学家-实践者模型,临床心理学的实践是基于完整的实证治疗原理以及治疗证据而建立起来的。心理治疗在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之间摇摆,这就意味着其疗效研究中的质量控制比单纯的药物研究要复杂得多。除设立严格的入组标准和对照组外,心理治疗师作为治疗的重要媒介,其自身对治疗技术的准确实施以及对操作流程的严格把握是疗效研究可靠性的关键。为避免更多人为混杂因素的干扰,从而提取出较为纯粹的治疗效果,在疗效研究中应尽量保证治疗手册使用上的规范性,并对治疗师自身的因素加以评估。
疗效研究的另一重要因素在于评估指标的合理选用。在既往心理治疗的疗效研究中,研究者所选用的观测指标通常为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情绪、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改善程度。然而对于某种特定的心理治疗方法而言,这类观测指标往往过于泛化,它们并不一定能够紧密地对应特定的心理治疗技术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改变。因此,在评估指标的特异性方面,应该开发更适合某种理论的特殊工具,以便更好地了解治疗的内在机制。
另外,任何一种疗效研究设计都需要采用与之相匹配的统计方法,才能够充分地获得研究中所收集到的信息。心理治疗疗效研究中的某些局限可能是统计方法的局限。比如心理治疗研究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复杂因素的干扰,这就需要研究者寻找相应的高级数据处理方法对此进行考察,不能简单地忽视研究中出现的诸如动态波动或个体差异问题。
最后,心理治疗疗效研究的目的是要将研究的结果应用于临床。这就需要在方法学上考虑如何在严格质量控制的情况下揭示复杂的临床现象。研究者应对心理治疗门诊等自然环境下的临床有效性予以重视,探讨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增进心理治疗的效果。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