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是心理训练的重要手段
(2014-04-08 00:42:53)
标签:
心理杂谈 |
射击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同时,也是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为更好地进行射击训练和比赛,争取优异的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训练过程。
那么,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如何把心理训练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传递给运动员,进而成为他们战胜对手的“法宝”呢?心理疏导是对运动员进行经常性心理训练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一、心理疏导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今社会,竞争的加剧,使人的心理压力日趋增大,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也日见增多;而运动队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严格的管理、单调的专业训练和经常性的考核比赛,都可能引起运动员心理上、情绪上的变化和波动。加之运动队中年轻队员占的比重较大,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比赛能否上场、成绩是否满意;人际交往婚恋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往往会产生许多心理矛盾和精神困惑。如不及时发现并加以疏导,就会日积月累,造成郁积,说的轻一点会影响运动员的成长进步和运动水平的提高,严重了会导致其运动生涯的终结,甚至产生不良的行为和后果,值得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二、心理疏导是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的需要
比赛是实力的较量,也是心理的抗衡。健康的心理是运动员职业特殊性决定的,是合格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运动成绩普遍提高,有的项目近乎达到“极限”。水平接近了,胜负往往就在细微之间,这对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有精湛的技战术之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敢打必胜的信心往往是最后取胜的保证。只有在平时就注重强化心理训练,加强心理疏导,培养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抗衡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才能在各种比赛的复杂条件下,经得起任何考验。
三、心理疏导是教练员教学的一部分
所谓心理疏导,就是根据运动员的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在准确掌握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按照心理活动规律、心理科学的原理及方法,通过解释、说明、支持和相互的理解等语言或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改善或改变相关运动员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通过有针对性地疏通和引导,达到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和清除思想障碍的目的,化解运动员在训练和生活中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
1、提高对训练中“非物质要素”的认识
心理疏导应该说是全面培养运动员的一个重要手段。运动员只有运动技术水平和心理抗衡能力都得到同步发展,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可以说技术动作是一种物质力量,是比赛的基本要素,而心理因素则是最重要的非物质要素,它是物质要素转变成实际竞技能力的催化剂。通过教育和疏导,使运动员认清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在全面发展中走向成功。
2、发挥教练员在执教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要达到使运动员增强信心、充实自我的目的,教练员的形象和可信度是非常重要的。教练的“可信度”一旦树立,队员就会由衷地信服你,教练的感召力也会大增,在这种氛围中,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心理疏导、技术训练都会取得满意的效果。教练员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提高指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激励为主,积极引导,做好“正强化”
心理疏导工作不单纯是排遣和解决运动员训练比赛中出现的畏难情绪、惰性心理和消极态度,更要注重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用适当的外部刺激,如适当的目标、适宜的诱因、适时的反馈,转化为运动员内在的心理动力,从而增强他们积极训练的行为。要贴近运动训练的难点热点问题,启发运动员调整思维方式,提高认知水平,学会辨证地看待训练比赛中的得与失、苦与累,真正认识到“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射击动作同样重要”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