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教育送孩子一份好心情
(2014-03-14 22:35:13)
迄今为止,尚没有统一的科学定义来界定“应激”。作为一种生命现象,应激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一定的刺激因素来激发,称为应激原。而应激的启动则以一系列的反应体现出来,这些反应包括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化学反应,激素水平层面上的调控以及系统整合方面的行为、情绪和认知的变化等等,统称为应激反应。应激反应的目的在于去除或克服应激原对自身造成的不利影响,最终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及种族的繁衍。
可成为应激原的刺激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来源也是广泛的,包括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心理的诸多方面。对于不同的生命形式或不同的个体来说,面对相同的应激原,其应激反应的过程也多少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应激原与应激反应之间是否存在中介环节?如果有这样一个中介环节的话,它又是怎么样的?
目前要对此类问题做出明确的答复还很困难,至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是这样。但是,就哺乳类动物(包括人类)而言,一般认为这样的中介环节是存在的,而且是一种心理中介,尽管这种心理中介是否一定就是意识水平的或相当于意识水平的还存在着争议。研究表明,应激应至少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面对应激原时,动物或人类个体的觉醒或警觉水平增高;②个体“认为”这种应激原对自身是有害的或“厌恶”这种应激原;④个体
“认为”自己对应激原不能有效控制或自己不能“确定”能否对应激原进行有效的控制。如果个体能够对某一应激原进行控制,那么应激反应就不会发生或应激反应的强度会比较小,这在动物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如把大鼠放在一个电击装置中遭受电击,大鼠会发生明显的应激反应,但如果大鼠可通过压杆行为来终止电击,那么大鼠在这种装置中的应激反应就会明显的减轻或消失。同样,动物实验表明,损毁某一(些)脑区,即使动物在遭受电击或面临其他应激原时,也不会发生应激。
因此,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中,相对纯粹的精神应激或伴随生理应激的精神应激对于个体而言是更有意义的事件,这种应激原及相应的应激反应同时也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这里采用“精神应激”的表述形式主要是为了同那些比较纯粹的躯体应激(如感染、大量失血、外伤昏迷等)区分开来,这种纯粹的躯体应激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或易于控制;同时从临床的角度而言,精神应激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更复杂,更难以处理,也更值得研究。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