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咨询师解读归因理论

(2013-09-07 23:22:49)
标签:

心理咨询师

三个

个体

思维

程序

杂谈

     林钟敏(1989)在国内翻译、出版了美国当代著名归因理论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nardWeineer)的著作《动机与情绪的归因理论》,第一次在国内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韦纳的归因理论。林钟敏(1991)撰专文介绍了归因理论的研究方法。他指出,归因理论是研究行为的可察觉的原因,即主体认识到的原因,它是一种主观现象。主体所理解的原因与行为的真正原因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这就引起了归因或原因推理是否客观存在,是否由知觉者自发产生,是否在日常生活中激发、调节人的行为,以及研究方法是否可靠等等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自发归因问题。归因理论原来最常使用的方法是随着实验者控制的结果———或给某种任务或真实生活的结果,询问被试对己对人关于原因的作用。一般采取自由反应,或提出一张列有各种原因的表,把原因影响结果的可能性列在等级量表中,让被试作答等方法。从研究程序来看,这种方法是反应性的:即认为被试的反应是由实验者提出的问题或概念所影响,由研究程序引发的,而不是被试自己发表的、自发的。要证明自发归因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为了解决自发归因客观上存在的问题,归因理论心理学家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采取了三种具体的研究途径,来证明归因理论的可测试和可靠性:
(1)书面材料的研究;
(2)词语表达材料的研究;
(3) 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接归因研究。这些研究涉及的具体研究方式、方法、对象、内容很不相同,但对它们所作的分析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情境中都会自发地进行归因,而且意外的结果(意外成功或失败,特别是失败)更易引起个体去探寻原因。林钟敏具体分析了韦纳对原因成分或原因性质的归因研究。他指出,韦纳很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关于归因的研究是在勒温、阿特金森、罗特和海德等心理学家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从分析这些心理学家关于期望转变等研究上得到启发。韦纳采用的方法是把一些性质似乎不同的原因,如天资和努力,尽量按其可能存在的相似性分组,找出最基本的分类或基本的原因成分。接着在相同的分组或分类中寻找是否存在某个方面不相似或不一致的因素,即发展矛盾。
        然后假定一种附加的原因成分引起这种不相似,通过证明这附加的成分的存在来解决这一矛盾。运用这种方法,韦纳分析海德、罗特等人的研究,推论、检验和鉴别影响行为的主要原因的成分和结构,及其与情绪的相互关系,最终提出了部位、稳定性、控制性三个原因成分,并确定这些成分对个体将来的期望、情绪和行为的作用。作者分析认为,韦纳的这种分类法颇具特点:既进行逻辑推理,找出矛盾,提出不同论点,又用实验和大量的问卷调查论证之,对于研究原因的各种成分起了引人注目的作用,同时,归因理论在采用问卷时,一方面比较注重在其具体问卷中提供多种情况或控制多种条件使被试在问卷中根据情况或条件设身处地地加以推理作答,另一方面重视通过跨文化研究,把问卷内容交由各国访问学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检验,或根据文化背景和已发现的主要问题设计新的问题,从而得出更多样本和测试结果来验证其理论。
       我们可以说归因理论的研究方法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只是指导思想正确,恰当组织各种方法并取得优良的效果。但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也不容易,特别是归因理论从原因思维(推理)入手,分析不同原因推理的内容对人类期望、情绪和行为的影响,竟然找到了一向被视为难以研究的黑箱———思维内容的某些值得重视的规律,打开了动机和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新的、本来不受重视的规律甚至受排斥的方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