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并不能判断人的真貌
(2013-08-08 01:46:12)
所谓第一印象效应,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先入为主”,它是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在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人们对他人以后的认知。对某人第一印象好,就乐意接近,并能较快地取得和相互沟通,甚至“一见钟情”。
反之,第一印象差,便会产生反感,即使以后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但也会很冷淡,甚至
“告吹”。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对后来观察和感知到的内容往往不大注意或被忽视,即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的印象有差距,也会服从最初印象。毫无疑问,良好的第一印象会为以后的人际交往和工作条件带来诸多便利。所以,与人接触时,一定要策划好第一印象。
但是,就是这偏执的第一印象,若真的在头脑中被“定格”,也往往把人际交往关系引入误区,陷入“表层”的认识之中,而忽略其交往对象的真正的本质内涵,甚至被人故意伪装的假象所迷惑而上当受骗,从而影响到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子羽曾是孔子的学生,第一次拜见孔子时,孔子对他其貌不扬,印象不好,觉得长相这么丑的人怎么会有才气呢?所以对子羽态度很冷淡,不愿尽心教他。子羽感到没趣,只好退而学。以后他刻苦励,终有成。孔子知道后深为后悔地发出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叹应该说,作为卓越的教育家,孔子对于怎样知人是有一套较为深刻的见解的,可遇具体问题,有时也会忘了知人应取的客观标准。这说明,知人、识人应当力戒“以貌取人”。
我国有个成语叫“纸上谈生命”,讲的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的故事,赵括其人,夸夸其谈本是缺乏实际作战经验之辈。听了秦国反间计的赵成孝王,不听赵奢对赵括评价,向一个只会饶舌的假将委以重任。结果,40万大军全部覆灭,赵括也中箭身亡。这个典故说明知人、识人应当力戒
“以言取人”。《涅磐经》中有一则“群盲摸象”的故事,说的是几个瞎子以各自摸到的象牙、耳朵、腿和尾巴为依据,说大象的形状象萝卜,簸箕,柱子和绳子等,他们各自以为是,争个不休它使人们在忍俊不禁之时,得到启示:识物、知人,应当力戒“以偏概全”。以上三则小故事是知人、识人的三戒,它同时告诉人们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苏东坡就曾感慨地叹异道:“人之难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但是,人们不可如此悲观,人的内习虽然看不到,却并非不可捉摸。白居惚在《放宫》中诗云:“赠群一法决狐疑,不用钏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材须告诫一年期。”还有“知人知面要知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听其言,观其行”等许多前人总结的识人经验值得借鉴。
一般来说,知人应当全面感知,深入了解他人的人品和学识,既要了解其气质、性格、能力,还要了解其兴趣、信念、理想及世界观,着重解性格特征和品行修养。褒人的正确途径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客观观察,不能大而化之,要细心关于察微从细小的外在表现发现内心度其之腹,要实事求是,贵准、贵实,不道听途说,不被假象所迷惑。知人,选择朋友,只有在其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在他不是刻意表现自己的时候去观察他,有仅要听其音,更要观其行;不仅要看他对自己是否体贴入微,还要看他对其他人和事态度如何;不仅进行观察他本人,还可以观察所接触交往的其他人。这样,就能较深入地了解一个人。看到人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才能走出第一印象所造成的误区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