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接受者的心理结构及其功能

(2013-01-29 23:26:38)
标签:

心理

结构

杂谈

    清代邹的《三借庐笔谈》中有一则记载:同样爱好《红楼梦》的两位读者,却有着完全相左的见解,两人争论,各不相让,以至于恼羞成怒,几乎打起架来:  许伯谦茂才绍源,论《红楼梦》,尊薛而抑林,谓黛玉尖酸, ①[美]梅特尔·阿米斯:《小说美学》,文学心理学宝钗端重,直被作者瞒过。夫黛玉尖酸,固也,而天真烂漫,相见以天,宝玉岂有第二人知己哉?

     况黛玉以宝钗之奸,郁未得志,口头吐露,事或有之,盖人当历境未亨,往往形之歌咏,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圣贤且如此,何有于儿女?宝钗以争一宝玉,致矫揉其性,林以刚,我以柔,林以显,我以暗,所谓大奸不奸,大盗不盗也。书中讥宝钗处,如丸曰冷香,言非热心人也。水亭扑蝶,欲下之结怨于林也,借衣金钏,欲上之疑忌于林也。此皆其大作用处。杨国忠三字,明明从自己口中说出,作者故弄狡狯,不可为其所欺。况宝钗在人前,必故意装乔,若幽寂无人,如观金锁一段,则真情毕露矣。己卯春,余与伯谦论此书,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而毓仙排解之,于是两人誓不共谈红楼。

① 两位读者各执己见,各私其爱,毫无通融余地,接受活动中的这种差异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在对同一文本的接受活动中,不同的个体接受者同文本的建构关系以及最后的心理效应极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情况,是同接受者的个体心理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的。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时,并不是以一块心理的“白板”去接受文本,而是以一种完整的内在经验模式进入接受活动的。这就是接受美学所谓的“期待视界”,它是接受者全部人生感受与体验的积淀,其中既有纯属接受者个人的气质、禀赋、志趣、爱好,也有时代与社会、民族与地域传统在接受者心理上的无意识积淀。在阅读活动中,接受者会把文本信息纳入自己的视界加以选择,突出其中的某些信息,而排斥另外的一些信息,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组合这些信息,发掘其中的含义并赋予其生命力。《三借庐笔谈》中的这一则记载恰好说明了 ①邹:《三借庐笔谈》。

       这种情况。如果把文本比做一张具有多层结构的网络,那么接受者的内在心理结构同样也是一张自成格局的网络。当接受者以自己的心理网络去填补、激活文本网络的时候,两张网络并不是只在一个固定点上相交汇,而是有着许多不同的接触点,这些接触点的总和形成了个体接受中不同的效应关系。因此,在一般地讨论文学接受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进程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来讨论接受者的心理结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