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原心理医生:自我中心痛苦多

(2012-10-02 23:54:07)
标签:

同性恋

公益性服务

黑人妇女

矛盾心理

太原心理医生

     心境最平和的人,都把自己置之度外。有一个日本妇女,她是尼姑,终年住在日本乡下的一座尼姑庵中。她从来不读报、不看书,收音机、电视机与她更无缘。这位瘦小的妇女看起来比她的实际年龄至少年轻20岁。当年,由于经历了个人生活中的许多坎坷苦痛,她出家来到这座庵中。在这里,她花去绝大部分时间,去倾听别人那些痛苦的倾诉和没完没了的忏悔。多年来,她一直从事这种公益性服务,分文不取。有一天,她被送到城里,给她50块钱,告诉她可以为自己买些东西。不料,她回到庵中时,原封不动地拿出那50块钱。她说,她发现没有自己需要的东西,她什么也不想要。她似乎已经发现,对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另一个人,是个黑人妇女。她养育着好几个孩子,还照顾着一群男精神病人。在那几间木板房中,有一个为精神病人设的后期看护病房。每到夜里,她常常在卧室外不停地祈祷,期望自己的精神病人早日康复。她甚至自费把那群病人带到夏威夷去度假。
       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女人!其实,正是这两位妇女,发现了生活的秘密,那就是。只有彻底放弃自我,才会带来满足。当然,她们也曾有过短暂的不幸,时不时地被疾病或被悲哀所袭击,有过苦恼和困惑。但时间不长,她们就又会忘掉这一切,重新投身于这他人服务的活动之中。此时,她们重又会精神焕发。从另一方面讲,那些最为不幸的人,都是那些自我关注者。他们时时为争得自己应得的那一份儿感到苦恼;他们总是对别人的行为目的考虑再三,怕别人对自己另有用心。他们试图把自己包裹起来,而这包裹则犹如一层反光玻璃,把自己与外界隔开。举个例子吧。某个医生曾治疗过这样一位小伙子。他相貌非常普通,在公共场合的举止也没什么特殊之处。可是,他一到商店买东西或每次坐车,都觉得周围人老是在注视自己,甚至可以说是在嘲笑自己。这令他苦恼万分。
        于是,医生和他一起去乘车,一同到商店去买东西,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结果发现,他说的那些事纯属子虚乌有,全是他臆想出来的。经过深入交谈,医生才发觉,这些事在一定程度上和下面的事有关。原来,这位小伙子正陷于一种难以自拔的同性恋关系之中。他对此感到内疚,但他又不愿放弃这一关系。这种矛盾心理,使得他把注意力投向自身,以至于产生这样的想法,认为别人和他一样,一个劲儿注意他的一举一动。身边的每一件事似乎都与他有关。在接受建议,主动中断同性恋关系后没几个月,这位小伙子的情况便明显改观。这个故事的寓意,当然不仅仅是告诉人们,同性恋会引起苦恼,更为重要的是让人们明白,过分关注自己,就会给自己带来灾难。也有一些人,试图用这种方去欺骗生活。他们认为,既然自我牺牲能创造幸福,那么,强迫自己去做义务劳动、施舍或为他人服务,不就可以幸福了吗?可是,在行动中,他们仍然是抛不开自己,仍然牢记着自己这样做的目的乃是为自己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检视自己。我现在是不是比以前幸福一些?我要是把那场足球赛看了或早上跑一圈,是不是会更幸福些?
       我现在有多大进步?这样一来,他们仍是念念不忘自己,而在这种公益服务中应抛开自我的要求,早被抛到九霄云外了。所谓抛开自我,无疑是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必须不断地进食,必须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必须给自己提供各种营养,这都是明显不过的事。我上面提到的那位日本尼姑,就能够极甜美地享用自己的饭菜。她终日有滋有味地进食,甜甜地进入梦乡,在庵中种地养花锻炼身体。对她来说,进食、睡眠、锻炼都是一种享受。可是,这些又都是她从事的公益服务的一部分,因为通过这些活动,她能更敏锐地洞察别人的痛苦,并增添了指导别人的经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