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向思维———人格的生长素

(2012-09-04 01:30:49)
标签:

思维

向性

进行

心理活动

指向

杂谈

      假设邻居家的一个幼童,你有二十年没看到。乍一重逢,你不仅会惊叹他的身体,更会惊叹他已经是成熟的人了,在他的身体里,存在着一个活生生的灵魂。而当初,他只是动不动就哭闹的娃娃。你当然知道他的身体怎么长成现在这个样子:进食—消化—吸收。但他的人格怎么会长成现在这个样子呢?在心灵里面也有吸收精神营养,并用它来构造自己的机制吗?有的,那就是“我向思维”。将思维按照目标不同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向性思维,指向外界的具  体目标。我们做一道题、炒一盘菜、面见一个人、加工一个零件,这个时候我们都在进行指向性思维。算一算,我们每天当中真正面对具体问题,需要动用“指向性思维”的,总归只是一小部分时间。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的头脑都不面对什么问题。你可能会在被窝里辗转反侧,或者早上赖床不起。你每天都要有所等候:等车、等人、等电话、等候商店开门。同时,你还会从事许多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如骑车、吃饭等。那个时候你不需要注意自己的每个动作,身体会自动作出相应反应。如果你要骑一个小时的车,你的头脑会做什么呢?闲暇时间你可以和朋友小聚,没有正题地胡侃瞎聊。或者去逛商店,看电视。在这些时候,你的脑子就“闲”了下来———它们没有进行指向性思维。即使在工作中,你也不会时时刻刻都要动脑子。有许多工作是事务性的、程序性的,你就是经常走神也不影响效率。如今有许多人在单位一边“工作”,一边上网聊天。这就间接说明,即使在法定的工作时间里,人们也有许多闲的时候。
          体育比赛也是一种工作。试想,一个马拉松运动员是不是在两个多小时的比赛中,时刻把精力放在比赛中呢?当然不是,在体育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心理漫游”,就是指称比赛中的走神现象。其实,“心理漫游”是工作中的常态。如果一个人真的要把一天清醒时间的大部分用来思考现实问题,相信他支持不了多久就会精神崩溃了。那么,在所有这些闲的时候,一个人就只是在“胡思乱想”一些没用的东西吗?许多人都这么认为。甚至有人就以这样的理由找到心理医生:我整天没事干,经常不由自主地想入非非,这是不是心理疾病?可见,否认这种“胡思乱想”有价值是人们的一般看法,但也是非常错误的看法!所有这些闲暇时间里的思维,在心理学中称为“我向思维”,或者称“自我中心思维”,甚至直接叫“白日梦”。因为它不指向外界,不指向具体问题,没有产生什么“成果”。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学院派的老问题———不重视认知之外的心理活动。指向性思维“有用”,大家在学习和工作中用得着,所以得到重点研究。我向思维“没用”,所以只留下一个空概念。
        然而,如果你仔细内省自己的心理活动,你会发现,在无事可做的时候,你并非完全没有明确指向地精神漫游。吸引你去想的,甚至让你控制不住去想,以至痛苦不堪的,通常是引起你强烈情绪反应的经历,并且通常是伴随着负面情绪的经历。这个时候,你其实正在调整自己的内心世界,尽管经常是无意识的。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将零散的或者彼此矛盾的单个观念、片断回忆整理到自己的人格体系中去。 “整合”这个词的学术味儿较浓,你可以换一个形象些的词来表示它———精神反刍!我们每天遇到大量事件,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理解不理解,它们都被硬塞给我们。事过境迁,我们要自觉不自觉地将这些事件的记忆整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如果与既有的人格体系发生冲突,我们会慢慢调整这些冲突。这个过程表面看上去完全不解决实际问题,但它却是在解决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它使你更成为你自己,令你自己的个性更完整。如何理解这个结论呢。想一想,你在等车时会发现,许许多多乘客来到车站,他们仔细分辨车次,辨认路线,盘算自己怎么能更快地到目的地。十个、一百个、一千个乘客在那个时候,都会进行类似的指向性思维。你在饭馆里会看到,进来的食客都会打开食谱,反复在自己的喜好和菜价之间作比较。十个、一百个、一千个食客也都按照这个程序去进行指向性思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