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拓扑心理学原理
(2012-08-15 01:49:22)
标签:
拓扑心理学
流动性
变化
组分
数学概念
杂谈
|
|
从婴儿期到成人期生活空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勒 温能够被描述为一个分化过程。但是,我们还发现,周围区域的一些变化,不能认为这种变化是分化和综合,整体的组分区域数目仍然相同,虽然相对位置上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下,称之为“重建”。区域的结构变化通常具有不同于位移的属性,然而,这两个过程紧密联系。在拓扑学上,个体P从区域A到区域B的位移,总是意味着全域的重建,位移的结果是相当于个体P的区域成为一个不同的区域组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种情境越是流动,则这种情境中产生一定变化所需要的力就越小。这种流动性对于紧张系统的解除以及拓扑心理学的组织变化都有一定的影响。情境的流动性随不同的影响而不同;所以对于移动的反抗,可看作流动性的特殊的一种。所以,一个情境的流动性的程度在一切程度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一种基本的动力特征。环境的流动性和人之状态有密切关系,疲劳似乎已足够可以使人及其心理环境产生不稳定性。弹性的定义为,通过弹性,我们理解一个变化过的区域返回其初始状态的趋势。
显然,弹性程度在同样流动性的区域有时会是不同的。弹性和流动性都与“可塑性”有关。通过可塑性,人们应该理解一个区域的结构能够产生相对持续和稳定的变化之容易度。太低或太高程度的弹性,有时也会不利于它的可塑性。个体拓扑学把个体描述为生活空间的一个联通的、未分化的区域或点,实际上,个体不是完全同质的统一体,而是高度分化的物体。心理学必须在描述个体的区域内区分组分,指出两个事实就能在数学上证明这点。我们知道,行为依赖于环境状态和个体状态:B=f(PE)。在这个等式中,P和E不是独立的变量。环境的结构和环境内的力丛随着愿望和需要,或一般来说,随个体的状态而变化。根据某一历史上最具影响力需要的状态(例如,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的程度),有可能详细确定环de境内某些事实的从属(例如,域力的减小、化合价的变化)。
因此,某一需要的变化,例如这种需要的充分满足,显然不会在同样程度和同样的方向上,改变所有的需要。这就必须在个体之内区分众多不同的区域,它们的状态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从动力的观点来说,若人的整体可以移动于其内,或者可以接近或避开的一切区域都可看作是环境。描述心理个体所用的数学概念同描述环境所用的数学概念是一样的。然而,确定个体结构和确定环境结构,二者的性质不同。因为从心理学上看,一般不能把个体自身考虑为介体,而在这个介体内,物体从一个组分区域到另一个组分区域进行位移。为了确定各体内组分区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个区域对另一个区域的“动力从属程度”。人的内部组织的陈述,因为以动的关系为依据,所以用相当于最高程度的动的统一性区域作为推论的元素。这些区域的部分密切相关,每一部分的变化都可以引起其他部分的变化。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