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太原心理咨询师成向东
太原心理咨询师成向东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7,053
  • 关注人气:1,5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原儿童心理咨询|心理惰性症

(2012-06-15 20:31:57)
标签:

少儿

太原儿童心理

心理咨询

惰性

教育效果

教育方式

杂谈

东东的爸爸出差回来,东东妈就开始向丈夫诉苦:“你那个宝贝儿子呀,从你离开家后就全变样了,调皮捣蛋、不思悔改,现在特别让我烦心,简直无法无天了。实在惹急了,我就训他,刚开始这样代写论文训还有效果,慢慢地也变成了左耳进右耳出,道理跟他讲了无数遍,好话说尽全没用。唉,想想以前,他哪是这样子呀。”
个案分析:很显然,这是一起教育不当引发的儿童“心理惰性症”案例,这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高压教育”下常酿成的一种较有代表性的情绪障碍。所谓心理惰性,说白了,就是一种不想改变不良嗜好和不良习惯的行为。由于不良嗜好和不良习惯对健康的分割是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加上健康因素的绝对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非绝对性现象,就为人提供了侥幸的心理基础。加上侥幸心理与人类趋乐怕苦心理的糅合,就构成了不想弃旧图新的倾向,这就是心理惰性的机制。
      很多家长认为只有棍棒、耳光下的“严刑教育”才会导致孩子心理创伤,口头训斥就毫无后顾之忧了。其实家长不当的说教,同样有损孩子心理健康。家长经常性地对孩子进行千篇一律的反复说教,不断给以同等程度的训责,长此以往,这种唠叨式的教育模式使孩子心理上产生了惰性,从而让他“脸皮”厚起来了,并从而失去对父母的敬畏感,对父母的任何言论都觉得很泛泛,自然不会遵从父母的话行事。最终当再次出现相同刺激时,教育效果便随之下降,甚至消失。因此,批评教育孩子切忌模式化、简单化,千篇一律的指责会引起孩子反感,甚至造成逆反情绪和异常行为。
       那么,该如何防止和纠正孩子的“心理惰性症”呢?
        首先,父母应掌握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方式方法,懂得用语言技巧去从不同层面批评孩子的错误,通过改变刺激的方式,引发孩子的条件反射,如母亲教育不灵可改由父亲,或爷爷奶奶来指引,用启发代替训斥等。
其次,尝试用不同语气和孩子谈话、许多家长总是以一副不近人情的冷面孔来批评孩子,让孩子望而生畏,有个成语叫“推心置腹”,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有时候朋友似的交谈远比指责更易于让人愿意接受。或通过一些浅显、简单有“阴谋”的游戏让孩子亲身体会一下过错招致的恶果,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因势利导,从而让他引起警惕,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其三,对于听惯了斥责的孩子,有时候沉默比语言更能触动他的内心反省。同时,注意适当地表扬、发现和肯定他某方面的进步,增加他对你的信任感,都是破解“惰性心理”的方法。
      第四,教育孩子的某次过错,父母不应大动肝火,以至把以往所有错误都加以累计进行“算总账”,而应着重眼前错误就行了,否则会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和亲子感情。同时作为孩子的父母,应在平时注重塑造一个良师的可敬形象,这样,你的言行才能对小孩产生良好的说服和指导作用。
最后,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期望要现实些“,赶鸭子上架”只能自寻烦恼,何不让他在水里自由自在,引吭高歌?
“心病还靠心来医”,只有用心去摸索孩子的内心世界,消除亲情隔阂,才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发挥说教的效果。不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仅徒费精力,只会让孩子遭殃,出现各种心理障碍,让父母们自食苦果,还费力伤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