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谈学生心理
(2012-06-11 00:15:18)
标签:
教育标准答案天长地久山东师范大学焦虑症杂谈 |
大一综合征:“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大多出生在八十年代,从小是家里的好孩子,学校的好学生,按照家长设计好的路一步步走到今天,在大学这个什么都得靠自己的地方,突然间失去了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像是悬在半空中一样,心中只有莫名的恐慌”,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高峰强教授说,“这些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习惯了考试,习惯了面对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一旦没有标准答案,便不知所措了。他们在进入大学前,总以为象牙塔是神圣的天堂,凭着这个信念寒窗苦读,幸运地通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
可是象牙塔内的景色令人大失所望,生活主题依旧是学习,在一种更大的压力下学习。他们的内心其实渴望与以前不同的生活方式,但他们自己也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更可怕的是,在这种迷失自我的时候,大学生们生活在远离亲人和朋友的陌生地方,心中的苦闷无处诉说。惟一能够有效帮助他们的只有学校。但是校方似乎更多的是把大学生当作心理和生理上都已经完全成熟的成年人来对待。
其实这个心理上的过渡期是很危险的时期,一旦有问题想不通,死钻牛角尖,他们容易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甚至轻易迈过生死线。”
考研综合征:由于竞争激烈,现在许多学生将考研作为自己更高的一个奋斗目标。但在考研过程中明显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一切以考研为中心,有的甚至成为“考研专业户”,考研成了生活的全部,结果进入考研误区,导致将来很难适应社会。
情爱VS学业:对于文化水平较高,情感体验较为丰富的大学生们来说,校园爱情是他们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课。据高峰强教授介绍,大学生恋爱主要有这么几个因素存在:一是性爱的好奇心理―――由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性冲动与性亲近要求的产生而形成;二是急于求成的占有心理――与高校聚集着才华、风度、美貌于一身的特殊人群氛围直接相关;三依赖心理――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属于“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易受挫;四是补偿心理――由功利型的恋爱动机所引发,即希望在所爱的人那儿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大学生这个特殊社会群体,今后的毕业分配和就业还是个未知数,即使获得了真爱,毕业后也有可能天各一方。因此,大学生们“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等恋爱心态也是很自然的事。
就业焦虑症:据了解,2004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总数有280万人,加上2003年沉淀的部分毕业生,教育部保守估计2004年找工作的大学生将突破300万。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由此便引发了对未来的焦虑和不安情绪,诱发了大学生就业焦虑症
可是象牙塔内的景色令人大失所望,生活主题依旧是学习,在一种更大的压力下学习。他们的内心其实渴望与以前不同的生活方式,但他们自己也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更可怕的是,在这种迷失自我的时候,大学生们生活在远离亲人和朋友的陌生地方,心中的苦闷无处诉说。惟一能够有效帮助他们的只有学校。但是校方似乎更多的是把大学生当作心理和生理上都已经完全成熟的成年人来对待。
其实这个心理上的过渡期是很危险的时期,一旦有问题想不通,死钻牛角尖,他们容易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甚至轻易迈过生死线。”
考研综合征:由于竞争激烈,现在许多学生将考研作为自己更高的一个奋斗目标。但在考研过程中明显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一切以考研为中心,有的甚至成为“考研专业户”,考研成了生活的全部,结果进入考研误区,导致将来很难适应社会。
情爱VS学业:对于文化水平较高,情感体验较为丰富的大学生们来说,校园爱情是他们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课。据高峰强教授介绍,大学生恋爱主要有这么几个因素存在:一是性爱的好奇心理―――由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性冲动与性亲近要求的产生而形成;二是急于求成的占有心理――与高校聚集着才华、风度、美貌于一身的特殊人群氛围直接相关;三依赖心理――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属于“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易受挫;四是补偿心理――由功利型的恋爱动机所引发,即希望在所爱的人那儿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大学生这个特殊社会群体,今后的毕业分配和就业还是个未知数,即使获得了真爱,毕业后也有可能天各一方。因此,大学生们“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等恋爱心态也是很自然的事。
就业焦虑症:据了解,2004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总数有280万人,加上2003年沉淀的部分毕业生,教育部保守估计2004年找工作的大学生将突破300万。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由此便引发了对未来的焦虑和不安情绪,诱发了大学生就业焦虑症
前一篇:心理咨询故事:理想的高度
后一篇:找准你在生活中的最佳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