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的动机强化理论
(2012-05-29 23:07:10)
标签:
少儿学习动机行为主义心理学求知欲强化理论杂谈 |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归结为刺激(S)—反应(R),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行为的动力只能到行为的外部去寻找。个体之所以表现出某种反应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反应和刺激因为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高。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如表扬,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反之就缺乏动机。
S—R理论将动机解释为强化历史的产物。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学习视为由外在因素控制的过程,忽视个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种主张在教学中的运用,会导致教学过于注重外在强化,单一地利用奖惩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忽视了内在的学习动机,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难免会有负面影响。外在强化无法培养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如果只是根据分数或纪律表现等实施奖惩,过度的外在强化会削弱他们与生俱来的可贵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趋奖避罚的心态促使学生展开激烈竞争,但是获得奖励的始终是少数,大多数学生无法得到激励,落后的学生还要面临各种惩罚,如老师的批评,低人一等的感觉,持续的挫败感等。
这种精神层面的惩罚在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中被放大,求学没有乐趣,也缺乏动力,大部分学生被分数判定为平庸,他们不是苦苦挣扎,就是放任自流。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前一篇:太原心理咨询师:幸福就在一念间
后一篇:家长要做孩子心理的“定海神针”